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外一直以满清帝国重臣,甚至因为一时的自满而圈地自萌,实现了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的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虽然说与晚清相比,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确实高度发达,但其实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富裕。
上下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使得清朝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朝中的大臣们赚的盆满钵满,完全望不见遍地灾民的哀呼声。饥荒是清朝时期常有的事情,乾隆被称为清朝的帝王中间最舍得赈灾的。乾隆皇帝执政年间,民间每逢有灾情传出,乾隆必会派使臣前往治理查看,灾情严重的地方,朝廷从国库发放粮食和银两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对于清朝的大臣们来说,赈灾的钦差可是一个肥差,中间有不少的油水可以捞。那个时候的信息相当闭塞,交通也不发达,皇帝住在万里之外的紫禁城,对于民间的了解全靠大臣的描绘和报告。而对于底下的大臣来说,赈灾可是一个敛财的好机会,因为皇帝对于灾情根本不了解,等到消息传到之后,一层层的筛选和报告之后,灾民根本不会坐以待毙,早就自己想办法谋生了。大臣们不但出不了多少力,还可以在赈灾报告中做手脚,大肆的宣扬自己的功绩,到时候少不了赏赐。
大臣们争相抢夺的这个良机,一般来说都会落到皇帝最信任的宠臣手里,和珅作为大清三代宠臣,这种机会肯定是当仁不让。和珅被称为大清第一贪官,可是在赈灾这方面头脑灵活的很,通常都是一石几鸟,自己既可以捞点好处,还能赢得口碑。
朝廷下放的赈灾粮食,一般不会直接落到灾民的手里,底下的大臣们一级一级的剥削,真正到了人民手里的却很少。这个时候和珅就做了一件事情,他在赈灾的粮食里边放沙子,这样自己的腰包里可以收点,到时候拿出去卖,就是一笔收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会让粮食的质量严重下降,官员们一般是看不上掺和了沙的粮食的,所以会减少克扣。
可是对于最底层的灾民来说,都是要饿死的人了,还管他有没有土。在灾民的心里,和珅就是一个大善人,能够尽可能的他们争取灾粮。那些自己捞不上可是眼睁睁看着和珅捞上的人可是咬牙切齿,恨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