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款儿童喜爱的弹跳玩具,需要做些什么?
用户调研、设计草图、数学建模、制作成品……在长沙理工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设计与自然》课上,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便要完成上述步骤,做出一款儿童弹跳玩具作为结课作业。

不止长沙理工大学,在湖南,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均成立了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些学院的学生,接受的是与传统大学课堂全然不同的项目制教学。
项目制教学有何优势?这些年轻的“05后”新生将面临哪些考验?未来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究竟如何“养成”?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三成靠教,七成靠做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设计与自然》是长沙理工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设计的一门项目制课程。和传统课堂不同,学生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还要走进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喜好;走到户外,从自然界汲取设计灵感……

“课堂上,学院老师会先教授工业设计、仿生设计、用户体验与设计等基础知识,后续则由学生自行完成文献研究、用户调研,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制作出成品。”该院院长韩艳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要想完成任务,还得自己动手“打怪”——3D打印机不会用?自己“啃”说明书;建模软件没学过?问AI、找视频自学。
“一件事,老师教三成,剩下的七成靠学生自己实践自己学。”韩艳说。

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湖南大学分院同样开设了《设计与自然》课程,该院大一新生胥燚丽和团队成员设计了一款“大鱼吃小鱼”的动态摆件。
“我们的前期设计很理想化,但打印出来的产品要么零部件配合有问题,要么质量有问题。”为此,胥燚丽和团队不断改善、优化设计,光模型就打印了不下4次,花了两个半月时间,才做出满意的成品。“虽然很苦,但感觉自己学习主动性变强了,能力也得到了全维度的提升。”胥燚丽说。

“创新能力,归根结蒂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韩艳说。相对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项目制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发现、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恰巧是市场需要的,且一定用得上的。
创新通常还要求有跨学科的思维。项目制教学打破单一学科界限,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
例如,中南大学项目制课程团队的教师来自于基础医学院、自动化学院、物理学院、人文学院等,在师资队伍上就强调跨学科;几乎所有学校的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都设置了《数理综合》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物理直觉。

教育护航,导师引路
呵护创业“种子”萌芽
大疆、苹果等企业的产品是如何迭代的?如何将小众兴趣转化为满足主流需求的创新产品?技术落地如何兼顾科学严谨性与商业可行性……
今年2月11日至16日,中南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同学们走进深圳科创学院,系统学习了商业计划设计、智能产品开发、市场战略分析等核心课程,并与深圳科创学院的在孵创业团队深度对话,探讨团队协作、平台资源、融资策略等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业构想。
“收获很大!和创业前辈们交流,让我发现了目前项目的不足。”中南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杨皓喆说,这个学期,他利用学到的市场调研知识,调整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准备和团队一起研发一款市场前景更好的“导航头盔”。

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另一重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湖南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大一到大四学生制定了层层递进的学年目标——从创意设计,到新产品研发,到优化与迭代,再到制造与推广,都是创业的必经环节。
“如果学生团队在大学前三年的项目实践中做出了有潜力的产品,学院还将在大四时帮助其引入投资,落地的优秀创业项目或可直接替代毕业论文。”该学院院长李智勇介绍。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名师引路”。湖南农业大学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引入20多名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

黄鑫就是企业导师之一。加入学院前,他曾在世界知名企业工作。最高学历只是本科的他,在一般高校难以达到人才引进门槛。“但湖南农业大学看重的,是我在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管理、数字化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经验。这也正是学生们未来创新创业所需要的。”黄鑫说。
创业过程中,产品注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重要一环,湘潭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则结合学校法学优势,计划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
5所高校的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浇灌创新创业的“种子”。
今年3月10日,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举行了首次项目评选会。面对由机器人公司CEO、智能驾驶企业首席科学家、高校资深教授等组成的评审团的提问,学院学生们从容对答。最终7个项目脱颖而出,入选代表项目。
“这些‘05后’大一新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眼光,打破了我们的刻板印象。”企业导师、湖南固工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紫敬感慨道。
或许,四年后,这些“种子”迸发出的能量,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