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烧杀抢掠,杀害了卫懿公。卫国仅剩五千人,逃到黄河南岸的曹邑,拥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卫戴公。同年,卫戴公去世,卫国大夫前往齐国,请求立戴公的弟弟公子毁为国君。公子毁原是卫懿公的政敌,避难在齐。齐桓公义不容辞,亲自率军护送公子毁到曹邑,立为卫文公。
卫文公虽名字不显,却比前几任国君优秀得多。据史书记载,卫文公受命于危难,一生朴实,穿着粗布衣冠,亲自下地劳动,与五千子民同甘共苦,励精图治。他务材训农、轻赋平罪、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短短一年时间,卫国的军事实力增强了十倍,兵车由三十乘增长到三百乘,良马增加到三千匹。《诗经》中的《定之方中》便是后人追忆文公中兴卫国之举。
齐桓公对卫文公非常满意,于公元前658年春天,将齐地楚丘割让给卫国,并率领诸侯在此修筑大城,作为卫国的新国都,又赠送给卫国战车三百乘,甲士五千人。《诗经》中的《木瓜》一诗,据《毛诗序》解释,是卫国百姓为感谢齐桓公打击戎狄、提供军事与经济援助、帮助建城复国而作。
赤狄在攻破卫国后,又北上攻打邢国。邢国抵挡不住,向齐桓公求援。公元前659年,齐、宋、曹三国联军救邢,但未及救援,邢国已被攻破。齐桓公率军打跑狄人,帮助邢人重建家园,并将齐地夷仪赠送给邢国,修筑新城作为邢国新都,又赠送兵车百乘,士卒数千。《左传》记载,齐国和诸侯军队在帮助邢国迁都时,邢国宫廷的青铜器与珠宝一件未丢,军纪优良,时人作歌赞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齐桓公为抵御戎狄,组织诸侯在河北戎狄之地与中原诸夏之间修筑了许多城池与关塞,如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晏、负夏、葵兹等。从某一方面来说,齐桓公可称是中国北方防御体系的缔造者,战国时的秦、赵、燕,以及秦皇汉武,皆是承其余绪者。
二十多年后,齐桓公的霸业灰飞烟灭,卫文公转身灭掉同姓难兄难弟邢国,独霸河济,北抗戎狄,国势又有所强盛。但晋国称霸后,挺进河济平原,卫国又被大大压缩了生存空间。到了卫昭公时期,三晋强大,卫国如小侯,沦为魏国的附属,虽然人才辈出,但在政治上已无话语权,与亡国无异。公元前241年,秦相吕不韦派大军占领魏国东部20城,置东郡,连带占有卫故土,将卫迁徙到野王县,让卫君继续维持有名无实的君位。直到秦朝灭亡前夕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将卫君角废为庶人,卫国正式灭亡,存国907年,是先秦时代国祚最长的国家。
卫国的传奇还未结束。卫国宗室后裔卫满,在战国末年来到燕国为将,燕国被灭后,卫满率领部下与族众东渡浿水进入朝鲜半岛,投靠箕子朝鲜,逐渐坐大灭掉箕子,建立卫满朝鲜,立国百余年,直到汉武帝时才被汉朝灭掉。如今应有许多韩国人是远古卫人的苗裔。
卫国的传奇仍未结束。汉武帝因尊儒术,对儒家思想的“兴灭国继绝世”与“尊二王备三恪”感兴趣,于元鼎四年封周文王之后姬嘉为周子南君,封三千户,封地三十里,以祭祀周朝先君。汉元帝时,儒教发展更盛,汉朝将周子南君擢升为周承休侯,至汉成帝绥和元年又升格为周承休公,封地增加到百里,东汉时更名“卫公”,延续到魏晋,大约在永嘉之乱后才被灭国。卫国从西周时代断断续续一直挺到东晋,总共近一千四百年,成为中国古代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