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是古代不同地域文明相互沟通的主要媒介之一。考古成果表明,与广阔的欧亚草原相比,家马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约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受外来影响而出现家马。不过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没有流行骑马,利用马匹作战主要表现为马拉战车,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大量骑马,并出现了专门的骑兵。
骑马术的流行离不开鞍具,鞍具是否完备,直接影响着骑马的舒适度和持久性。大约在战国时开始出现一种由皮革、兽毛等材料制成的软马鞍。这种鞍一直通用至东汉时期,其分布范围也较为广阔。实际上,在历史文献中对于软马鞍及早期马具的发展也有着较为清晰的描述,将我国古代的软马鞍与欧亚草原所发现的马鞍材料进行对比,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应属于同一系统。结合历史背景考察,很可能是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对于骑兵的普遍需求促进了软马鞍的引进和传播。
本文介绍的“软马鞍”一词原本不见于历史文献,而是根据其结构特征今人归纳出的描述性定义,特指用软性材料制成的鞍具。与之相反的则是具备硬质骨架的高桥鞍。高桥鞍最早出现于我国魏晋时期,其骨架结构包括前、后鞍桥以及两块鞍座板,均为木质。这种结构除了能给人稳定的依托,还能减轻马匹的不适,性能非常优越。因此一直到近现代,常用马鞍的主体结构都没出现根本的变化。
图一 苏贝希墓出土的软马鞍及墨线图(从左至右:1、2)
在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山普拉墓地的一座殉马坑中也发现了马鞍(图二:1),与苏贝希墓地出土的相比,山普拉出土的这件简陋了不少,其填充物不是兽毛,而是以蒲草与芦苇的茎秆替代。但是它的基本形制仍然是左右两块,在中间用皮革相连接(图二:2),因此和苏贝希的软马鞍仍可视为同类鞍具。
图二 山普拉墓地殉马坑出土的软马鞍及墨线图
限于保存环境及丧葬习俗等因素,除了新疆外,在我国其他地区目前尚未见到同时期的软马鞍实物,但是在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到。例如,被盗于洛阳金村古墓、现藏于日本永青文库的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镜上,用错金银工艺表现出骑马武士,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配鞍马匹形象之一(图三:1、2)。
图三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镜及局部特写(从左至右:1、2、3)
严格说,该武士是蹲在马背上,故而恰好将马鞍完整露出。图像中的马鞍比较平缓,表面散布5枚小圆点,正中间有一根条带,马鞍两端分别连接攀胸和后鞧(图三:3)。
专家认为,图中的鞍具是对软马鞍的简略描绘。中部的条带应是连缀鞍垫的皮带,小圆点则是模仿软马鞍表面的纹饰。由于铜镜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整个武士图不过几公分大,因此无法表现出密集的针眼,只得以5个小点来略加示意。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上可以看到更为写实的形象。这些陶马根据用途分为两类—驾车马、骑乘马。驾车的马成组出现,体表没有鞍具。骑乘的则配备鞍具,并且与骑兵俑同出(图四:1)。仔细观察骑乘陶马可发现,马鞍有左右两块垫子,其断面呈半月形,表面排列针眼状小孔,通过腹带固定在马背上(图四:2),与苏贝希墓地出土的软马鞍如出一辙,应是对实物的准确模仿。
图四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塑骑乘马及鞍部特写(从左至右:1、2)
两汉时期,同一类型的马鞍被继续使用。例如,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的陪葬坑里出土有大量陶马,体表均以丰富的色彩描绘出马具形象(图五:1、2)。可看到,马背上先铺设一块红边蓝地的毯状物,在其上放置马鞍,并通过一根红色腹带固定。彩绘的马鞍具备明显的软马鞍特征—表面有密集的缝制痕迹,分左右两块,中间留有空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陶马背部本身平缓,且马鞍是绘制上去的,因而难以直观地表现鞍垫的厚度。不过,工匠特地在部分马鞍两头画出了鞍垫的断面(图五:1),可谓观察入微。
图五 香山汉墓出土的彩绘陶马及局部特写(从左至右:1、2)
再如,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列侯墓附属陪葬坑中出土的彩绘骑兵俑(图六:1),由于马背上有骑兵,且陶马体量相对不大,故而马鞍刻画得不如秦俑坑或香山汉墓陶马那样细致,但是从细节上仍可以看到,马鞍包含左右两块垫子,之间有一道明显的沟槽,属软马鞍特征(图六:2)。
图六 杨家湾汉墓骑马俑及鞍部特写(从左至右:1、2)
在汉墓壁画或画像石的鞍马图像中,也能看到软马鞍的形象。例如,在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中绘制有不少马匹图像。由于大多为侧视图,故而只能表现出一侧的鞍垫,但画师依然在其两端认真勾勒出半月形断面(图七:1、2),与香山汉墓陶马上的表象方式较为类似。
图七 西安理工大M1壁画鞍马墨线图(从左至右:1、2)
东汉时期,软马鞍依然流行,甚至到了东汉晚期依旧如此。例如西安南郊世家星城东汉晚期M169中出土的陶马,其所配马鞍被塑造成立体式的(图八:1、2)。从照片上可看出,此鞍前端明显分开,应由两块鞍垫构成。鞍垫两端微微翘起,中部有一根贯通的条带,其表面还分布着整齐的小圆点,系模仿软马鞍(图八:3)。
图八西安南郊世家星城东汉M169出土陶马鞍部特写及墨线图(从左至右:1、2、3)
上面列举的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软马鞍实物及图像材料,实际上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不少类似的考古材料,从而可判断在战国秦汉时期这种软马鞍颇为常见,是骑乘所用的主要鞍具。
虽然到了魏晋之后高桥鞍成为主流,但软马鞍仍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可能并未彻底消失。今天藏民在骑马放牧时常常不用高桥鞍,反而用一种简单的软垫马鞍,通过腹带固定,并且不装马镫(图九:1)。这是因为牧民在野外放牧需要经常上、下马,使用软垫马鞍时只要按住马背即可跃上,甚为便捷,若使用传统的高桥鞍(图九:2),则需要扳鞍踏镫,反而不如软马鞍实用。
图九 都兰县藏民所用软垫马鞍及高桥鞍(从左至右:1、2)
以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的软马鞍,下期将会介绍欧亚草原上的同时代马鞍。如果进行对比,会发现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应视为同一系统,具体何处是最早的马鞍起源呢?欢迎您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