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毛主席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带领中国代表团抵达苏联。这一历史性的访问不仅是中苏两国的外交大事,也是一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体验。在前往莫斯科的专列上,除了有异国之间的交流,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插曲,展现了毛主席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专列进入苏联后,随行的卫士李家骥询问毛主席要不要吃饭。此时正好毛泽东有些饿了,便点了点头。在餐桌上,毛主席与他的随行人员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文化体验——吃西餐。
对于首次出国的毛主席来说,他并没有坚持一定要吃中国菜,而是接受了这种“入乡随俗”的饮食,这也算是一种新鲜的尝试吧!在餐桌上,毛主席拿着刀叉,笑着问大家,觉得哪一种餐具更好?有人说刀叉,有人说筷子,翻译员师哲比较笼统,总结起来说,只要用惯了,哪个都好。
这时,毛主席指着盘子里的猪肉,又问大家,猪肉是整块吃好?还是切块吃好?
这个问题简单!汪东兴立刻抢答:“切成块好吃!”
“对,还是切成块好吃,不但味美,还体现了一种精神。”毛主席环顾四周,神秘地说。“体现了中国人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精神!”
毛主席说完,在场的每个人都笑了。这顿“洋”餐,大家吃的很愉快,也从毛主席的话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对于毛主席的子女来说,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受到了父亲或多或少的影响。
就说李敏吧,我们知道,她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去了苏联,陪着贺子珍在异国待了很长的时间,因此习惯了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的习惯。回国以后,李敏回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在中南海生活。毛主席平时饮食朴素,每餐吃的都是粗粮。有时候难免的,孩子会想吃一口面包。炊事员看在眼里,十分心疼,便偷偷给李敏做了几次面包。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严肃批评了炊事员,还为此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强调了伙食标准的重要性。他要求子女们都去吃“中国饭”,去大灶上吃饭,不要超标。
毛主席对子女的饮食要求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教育。比如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主席曾问他要吃什么灶,他回答吃中灶。毛主席当即责问毛岸英有什么资格吃中灶,应该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毛主席用行动证明,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和广大战士们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
虽然对子女的饮食要求严格,可一旦需要迎接外宾,毛主席还是十分周到的。
例如1961年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毛主席的宴请规格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61年,蒙哥马利踏遍中国多地后,与毛主席的会面成为了他此行的重头戏。当毛主席以英语向他问好时,蒙哥马利的脸上流露出亲切与惊喜!
这顿饭的准备,虽然有西餐的点缀,但主要还是以中餐为主。凉菜如花篮红鱼籽、法式凉虾等,热菜有烫片鸭子等,都体现了中国菜的精致与美味。蒙哥马利在品尝后,甚至感慨自己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饭菜。
而对于金日成等老友的宴请,毛主席则更加注重家常与真诚,饭桌上的菜式大多与毛主席平日里吃的相差无几。值得一提的事,因为朝鲜人喜欢吃狗肉,毛主席还会为金日成特别准备一份狗肉。这种朴实无华的待客之道,让毛主席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凡人时代最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