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不仅承载着地球早期的历史印记,更隐藏着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诸多秘密。2025年4月,一项由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再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于这颗神秘的天体之上——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也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月球起源及其后续演化的认知。
嫦娥六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不久前成功完成了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的历史性任务。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使之成为研究月球早期历史与演化的理想场所。此次任务带回的1935.3克珍贵月壤样品,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更为科学家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月球深处秘密的大门。
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首次得出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数据——小于2微克/克,这一数值远低于此前在月球正面所测得的水含量。更令人惊讶的是,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1.5微克/克,创下了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记录。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月球背面月幔相较于正面更为干燥的事实,更揭示了南极艾特肯撞击事件可能对月幔源区水分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月球的贫水特性,自阿波罗时代起便已成为科学界公认的重大发现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关于月幔水含量的研究却始终存在着富水与贫水的争议,且所有已发表的数据均来源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的这次发现,不仅打破了这一局限,更为我们理解月球整体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月球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大碰撞起源假说认为,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猛烈撞击了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在太空中重新吸积形成了月球。这一极端高温的撞击事件,理论上应导致月球极度贫水。嫦娥六号的新发现,不仅支持了这一假说,更通过精确的水含量数据,为月球贫水特性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关键制约。
此外,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还为我们研究月球早期演化、背面火山活动和撞击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得以窥探月球背面古老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组成,进而揭示月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的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共同成就。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更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与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