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难道就不会造反吗?为何封建帝王,大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碧海蓝天逐梦者 2025-01-27 10:07:06

【一、前言】

从古至今,中国曾是封建帝王制的国家。在那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有个貌似奇特的情况始终存在——多数皇帝登基后,往往更偏袒自己的舅舅,而非同为皇族宗亲的叔叔。这里面究竟暗藏着何种权术谋略?又体现出了皇权运行的哪些特性呢?此文打算从多个方面来解析这一饶有兴味的历史现象背后所包含的各类内在逻辑。

权力的运行常常并非表面所见那样,当中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策略。在历史上,帝王会有意把控各方势力的均衡,以此巧妙地掌控集权之舟。皇帝重视舅舅而非叔叔,这一现象揭示出封建政治里的各类权术谋算。现今的社会制度虽说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权力运作的法则与实质并未发生转变。回望历史,对权力进行思索,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珍贵的启示。

【二、皇位竞争者】

在咱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那皇位可是拥有着顶级的权力与荣耀,意味着一个王朝的正宗传承,也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就因为这样,皇位向来都是那些贵族们拼命争抢的对象。叔叔跟皇帝都姓一个姓,那是同一血脉的代表。所以呢,在皇位传承这事儿上,叔叔的地位可比舅舅高得多了。要是叔叔起兵造反夺权,从理论上讲,他能更容易地拿到正统合法的名号,这样一来,也就更有机会赢得朝廷上下的支持。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那是常常出现的。

“这么一琢磨,叔叔对我这皇位可是存在潜在威胁呢。”李治登基后的头一年,就开始为皇位的安稳犯愁了。他的叔叔李始兴阅历丰富,曾给父皇帮衬了好些年。如今父皇离世,李始兴功劳大得压过了主子,还深受众多朝臣的拥护。让李治更为不安的是,李始兴性格刚直,做事认真到执拗的地步,跟自己的想法全然不同。估计叔叔对自己执政这事肯定会有不少意见。

于是呢,李治想办法把李始兴调到别的藩地去了,让他去当辽东节度使。与此同时,李治还花了不少钱、很隆重地把舅舅张义能请来京城辅佐朝政。张义能这人做事谨慎,经验也丰富,很受李治母亲的信赖。李治觉得,有舅舅帮忙,就能牵制住叔叔,这样就能让皇权更稳固了。

李始兴满心愤懑,觉着自己辅佐朝政好些年了,如今居然被外戚给顶替了,这简直荒唐至极。可他心里也清楚,这是皇帝有意安排的,就算自己苦苦央求,也没法改变什么。这天晚上,李始兴一个人在花园里摆宴,好像肚子里有好多话想说,却又找不到人来听他讲。眼瞅着权势没了,李始兴心里堵得慌,酒喝了三轮后,竟然吐出了鲜血,赶忙让童子去请御医来给他医治。

李治听说李始兴猛然间旧病复发,心里不禁暗暗放松了些。当下这位叔叔已然是年老体衰,难以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威胁。只要能把叔叔的势力范围给压制住,那皇位就能安稳无忧了。

李治对舅舅张义能愈发信任,将诸多重任交予他,朝廷里的大小事宜渐渐都得询问舅舅的看法。张义能在朝中权势极大,这让李始兴等皇亲愈加心存怨念。于是,这两股势力暗中较劲,李治则精心谋划,稳扎稳打,使得皇权的运作变得越发繁杂了。

【三、母亲影响】

在咱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皇帝那可是日理万机,根本没啥工夫亲自去照看自己的孩子。那些个皇子打小就被交给宫女和太监来抚养。跟皇帝不一样,皇子们多数时候是跟自己的生母待在一块儿。在那复杂的宫廷政治里头,皇太后常常得靠着自己娘家的人来获取支持。所以呢,皇太后会让皇子心里头对舅舅产生依赖和亲近的感觉。而且,这种情感会随着皇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深。

一旦皇子登上皇位,正式成为皇帝,他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更愿意重用自己的舅舅。舅舅对于皇帝来说,就好比兄长对于弟弟一般,能够为皇帝提供意见并加以引导。皇帝也会把拥有舅舅的辅佐当作一种荣耀,向朝廷内外表明自己得到舅舅助力的正当性。

李治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张义能就凭借舅舅的身份,在朝堂上公然表明拥护的态度。李治也当着众人的面宣称,定要以对待舅舅的礼节来对待张义能。自那以后,张义能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尊贵显要,就连辅佐他父皇多年的李始兴都比不上。在李治看来,舅舅的扶持使得自己的皇权之路更加顺遂。

“当今皇上英明非凡,那可是我姐妹的亲骨肉,就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充满光明正义之象。我身为外甥的舅舅,能够协助皇上管理天下,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啊!”张义能在众人面前表明自己的拥护态度,以舅舅的身份自居,向朝廷内外展示自己作为皇帝助力的正当性。

李治满脸笑意,亲切地抱住舅舅张义能:“舅舅您过谦了,我要是能够顺应上天的旨意,整治洪水灾害,安定国家,那全是依靠舅舅等前辈们行善积德,将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才有可能做到的。舅舅您为了国家不顾生死,贡献极大,朕定会以对待舅舅的礼节来对待您。”

李始兴一听这话,脸一下就僵住了,心里暗暗较着劲:舅舅不就是靠着皇后娘家的那点势力,才能进入朝廷辅佐政事的嘛,他凭啥能跟皇亲国戚相提并论呢?想来皇帝这是故意给自己难堪,想敲打敲打自己呢!不过就是因为舅舅年纪大些,经验多些,朕也只能先忍着,让他先坐上那高位。但日后只要自己耐心经营,肯定能慢慢扭转这局面,把大权重新握在自己手中。

【四、制衡权势】

在封建王朝时期,皇帝把各类权力都揽在自己身上,权力过度集中往往会引发权力的肆意扩张以及失去控制。所以,皇帝得凭借制衡各方力量的手段来保持权力的均衡状态。而舅舅一方的势力和叔叔一方的势力彼此制约,这便成了皇权运行的一个重要诀窍。

舅舅并非皇室内部的核心势力,其地位比不上那些皇亲国戚。皇帝有意提升舅舅一方的势力,旨在对皇亲的势力加以制衡,防止叔叔手中权力过大。而舅舅呢,为了回报皇帝的赏识,也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进而成为皇权的外部助力。

李治心里清楚,要是想让皇权长久稳固,就决不能对叔叔李始兴的势力扩张不管不顾。所以呢,他把舅舅张义能拉进朝中帮自己。张义能心里也明白,自己是靠皇帝提拔的,跟皇亲比起来那可差得远呢。因此,他使劲儿维护皇权,还想方设法压制皇叔的野心。就在这两股势力之间来回调和,李治这才能够顺顺当当运用皇权,慢慢地让帝国的根基稳定下来了。

在朝堂之上,李始兴和张义能那是水火不容,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李始兴好几次当着皇上的面直抒己见,对皇上的决定表示不认同,盼着皇上能听他的,可张义能呢,就知道一味顺着皇上,这让李始兴特别难堪。张义能还老是找借口指责李始兴说话太冲、太过轻狂,就是想压一压这位皇叔的威风。这俩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而李治呢,倒是轻轻松松坐享其成,慢慢地把整个朝堂的主动权都握到了自己手里。

李治心里清楚皇叔野心不小,自己得依靠舅舅的力量来对其进行制衡和约束,这样才能把皇权巩固好。所以,他经常把舅舅张义能叫来商量军国大事,对舅舅很是礼待,还任用舅舅的亲信,结果让舅舅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李始兴瞧着局势这般发展,感觉自己想要实现抱负是越发困难了,心里那是相当愤懑。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苦苦思索应对之策,想着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张义能呢,也发觉自己叔叔有不寻常的动静,便提醒皇帝要多加防备。这两边你来我往,互相较量,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朝廷的局面发生大变化,皇权的平衡也因此变得不稳定了。

【五、外戚弱势】

舅舅身为外戚,在皇室里的处境挺别扭的。他不像皇亲那样能靠着皇室沾光,也不像朝臣那样有自己的势力可以依仗。舅舅的能耐完完全全是靠着皇帝的信任和提拔才有的。就因为这样,舅舅对皇帝自然而然地有着忠心和感激。他只能靠着皇权来保护自己,根本没能力去谋取皇位。

这就让舅舅变成了皇帝最为合适的帮手与同盟。皇帝清楚舅舅的薄弱之处,因而会给舅舅额外的优待。舅舅所拥有的权力,比他自身原本的实力要大得多,这是皇帝的谋略,为的是扶持舅舅的力量来对皇亲进行制衡。

张义心里清楚,自己的地位那可是全靠皇帝的恩宠,要是没了皇上的支持,自己立马就得没了容身之所。所以呢,他每时每刻都记着得向皇权效忠,全心全力地去辅佐皇上。再者说,他也明白跟皇亲比起来,自己的势力太弱了,要是丢了皇上的信任,那连命都可能没了。就因为这样,他愈发使劲地维护皇权,把那些和自己不对付的人都给除掉,好赢得皇上的信任,让自己能在朝廷里站稳脚跟。

李始兴瞧着张义能在朝中权势熏天,心里那是相当窝火,却又无可奈何。他虽说心怀大志,可毕竟是皇亲,没法像他舅舅那般不顾一切地去拼,也就只好先忍着,再慢慢想办法。他心里也清楚,皇帝把一个外戚提拔到这般地步,说白了就是想用这招来制衡皇族的势力。这朝中的局势啊,表面上看着挺平静,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干啥事都得小心谨慎着来,要是有一点儿疏忽,那可能就得把小命给丢了。

【结语】

权力的运行常常并非表面所见那样,当中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策略。在历史上,帝王会有意把控各方势力的平衡,以此巧妙地把控着集权之舟。皇帝重视舅舅而不是叔叔,这显现出封建政治中的诸多权谋手段。现今的社会制度虽说不断发展变化,然而权力运作的法则与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回望历史,对权力进行思索,我们能够得到极为珍贵的启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