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为何而存在?宇宙中成千上亿的星系为何而存在?在成千亿的星系中,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为何而存在?在银河系中,我们的太阳系为什么而存在?在太阳系中,地球又为什么而存在?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我们人类以及各种生命的存在?
所有这一切一切的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几个千古谜题,一定被世世代代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生命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等思考过,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出来。但研究学者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如,让我们先从记忆和意识,来着手探讨分析,或许会找到一点眉目。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
1.脑海有时突现一些从未见过之画面,非常清晰,仿佛电影一帧帧播放;又莫名觉得熟悉,仿佛早已目睹。往往持续时间非常之短,几秒或十几秒便又突然消失。这些从未见过之画面来自哪里?
2.有时到一陌生地方,突然有一种莫名熟悉感,感觉那里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似曾相识,可是,明明第一次来,第一次亲眼睹见。这种熟悉的感觉来自哪里?
3.当大脑意识彻底明白或领悟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理的时候,突然有一种触发沉睡记忆的感觉——刹那似乎有一种早已领悟之感——曾经的记忆似乎被封锁了起来,直至现在才又重拾固有记忆。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记忆是否早已存在?
4.“百猴效应”中,另一个不相干岛上的猴子,是通过什么方式“偷学”到“百猴岛”上猴子新学会的本领的?
5.仅为观察聆听者,或看或闻,而并未参与故事之中,却会不由自主地触景生情——触发出“悲、伤、喜、悦”等不同情感。虽不曾亲临其境,却总能感同身受。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有“感同身受”之感?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感觉?进一步推测:如果不是这些经验早已深印记忆,又怎会有“感同身受”——仿佛亲身体会——之感?继而触发不同的情绪?
6.很多知识,尤其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提出或发现的物理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诸多发明,尼古拉.特斯拉的脑中图纸设计,霍金的宇宙理论等),多是茅塞顿开般突然涌现于头脑中(可查阅「水木长龙」去年发布的《…只为了向你证明多重宇宙的存在》文章)。这些知识理论来自哪里?
7.几乎每个人都喜欢眺望头顶那片星海,每每会触发一种莫名熟悉感——仿佛在遥远宇宙天外,有另一遥远世界,而我们来自那里。难道这就是记忆深处被封锁的千古谜题之答案?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对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早已存在我们记忆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学习,只是为了回忆起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的知识」。
或许柏拉图早已知晓以上诸多疑问的答案。
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并逐渐进入白炽化,很多困惑人类的谜题,或许都可以通过量子理论进行阐释。在量子力学理论中,有一个最让科学家着迷的理论——“量子纠缠”理论。有研究者指出,宇宙里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一切大小事物——包括大至星系、星团,小到原子、电子、夸克等——都处于“量子纠缠效应”中。
如果研究者的推论是正确的,我们便可以通过“量子纠缠效应”来分析回答以上诸多疑问,甚至可以剖析柏拉图对自己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意蕴深长的哲言。
首先,根据量子力学里的几个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延迟实验——可以得出推论:观察者的意识,对宇宙里的一切大小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推翻以往我们笃信不疑的“物质决定意识”之固有观点。
有量子物理学研究者根据奇特怪异的量子实验指出:宇宙并非起源于奇点大爆炸,而是由观察者的意识作用创造形成。宇宙形成之后的演变发展,由宇宙之内生命体的“集体意识作用”决定。而宇宙生命体的个体意识,源于宇宙之外的观察者意识,并与观察者总意识时时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
研究者的这种观点如果正确,便可以解答以上所有疑问。
因宇宙之内的个体意识与“宇宙观察者的总意识”时时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故而彼此相连相通。个体意识通过“量子纠缠效应”时时向宇宙“观察者总意识”反馈宇宙之内的经历经验,并保存在“总意识”记忆中。同时,个体意识通过“量子纠缠效应”也可以随时从宇宙“观察者总意识”那里获取被储存的已有“记忆”。
所以,脑海中时不时闪现出的陌生而清晰画面,很可能就是通过“量子纠缠效应”源于宇宙观察者的总意识记忆。到一个地方感觉莫名熟悉,很可能是触发连通了“总意识”的记忆——熟悉感来自于其他个体反馈并储存于“宇宙观察者总意识”的曾经的意识记忆。同样的,3、4、5、6、7疑问,与1、2的解释同理,不再赘述,留给读者朋友自我分析探讨。
至于柏拉图那句蕴意深长的哲言,明白了以上的“个体意识”与“总意识”之间的“量子纠缠”关系后,自是不言而明,同样不再赘述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盖亚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能解释那些智慧超前者的原因了
这个是对的。实际上我们只能叫做发展,而不能叫做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