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为什么听到最多的话是“闹不成”?

草根爱练剑 2025-03-07 03:14:23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环哥本人 崔环 北京

"闹不成"背后藏着什么?

走在山西街头巷尾,"闹不成"三个字就像黏在鞋底的口香糖,甩不掉又膈应人。这句话早不是简单的自嘲,已然成了封印山西人骨子里闯劲的符咒。老一辈念叨着"外头哪有家里好",年轻人把"试试看"换成"肯定黄",连小孩摔倒了都学会说"闹不成、算了吧"。

翻开山西历史,哪页不是金光闪闪?五百年前,晋商牵着骆驼走西口,票号开遍全中国,敢用算盘和世界做生意。乔家大院的青砖上,至今留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气。怎么到了今天,反而被自己发明的三个字捆住了手脚?

"闹不成"的三重锁链

第一把锁叫"怕丢脸":"万一失败了多难看"成了紧箍咒。可你问问那些走出山西的创业者,哪个不是摔得鼻青脸肿才站起来?隔壁省盖碗面的老板敢把店开到纽约,咱们的刀削面凭什么不敢?

第二把锁是"等靠要":总盼着天上掉资源、等政府给政策。但你看南方那些"无中生有"的产业群,哪个是靠等来的?义乌连根鸡毛都没有,现在成了世界小商品之都。

第三把锁最要命——"习惯了穷":嘴上说着"够吃就行",心里早认了命。可你到吕梁山的窑洞看看,那些直播卖红枣的姑娘,用一部手机就把生意做到北上广。

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

换个说法天地宽。把"闹不成"换成"试试看",把"肯定黄"改成"搏一把"。语言能塑造思维,就像太原钢厂老师傅说的:"当年我们炼第一炉不锈钢,要是天天念叨'闹不成',现在哪来的太钢不锈?"

小步快跑别刹车。别总想着憋大招。清徐的老陈醋作坊,从微信朋友圈卖货开始,现在年入百万;大同的95后把煤雕做成潮玩,在抖音卖出新花样。大事都是小事堆起来的。

抱团取暖胜过单打独斗。晋商最厉害的不是个人本事,而是"联号经营"的智慧。现在搞乡村旅游的村子,五家民宿联合运营,客源共享利润分成,比单干强十倍。

看那些改变的火苗

在运城,返乡青年把荒坡改造成万亩樱桃园,手机一点就能卖全国;在大同,老矿工转型,到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做研学旅行,带着游客体验下矿井;就连最保守的醋坊,都开始玩跨界联名。这些星星之火,正在烧穿"闹不成"的封印。

你也可以是那道光

试试这三件事:

把手机壁纸换成"我能行"

遇到难事先说"我来想办法"

发现身边人叹气时,拍肩说"没个啥,咱再试试"

山西人从不怕吃苦,当年走西口啃着干粮都能闯出生天。如今高铁通了,网络快了,机会比老祖宗那会儿多百倍。可千万别让"闹不成"成了传家宝,要传就传山西人那股子"爱拼敢赢"的倔劲!

太行山挡不住春风,汾河水浇不灭热血。当第一个说"闹不成"的人闭嘴,当第一个说"试试看"的人迈步,改变就开始了。失去金钱的人,失去不多;失去健康的人,失去很多;丧失信心的人,将失去一切。这片土地从不缺狠人,缺的是敢对自己说"我能成"的勇气。还要说"闹球不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