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名媒体报道,日本首相石破茂撰写了一封亲笔信,计划于今年4月下旬,委托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在访华期间转交给中方。
这是石破茂本年度致中方的第二封亲笔信。首封已于今年1月由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期间转交中方。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封信均出现在敏感时刻。一封恰遇美国大选变数不断,另一封则与中美关税战再次加剧的时间相吻合。
这引发思考:石破茂是否真心寻求和解,抑或在中美关系中采取平衡策略?
日本政坛的“亲笔信外交”历史悠久,可视为一种传统手法。此方式在政界交往中占据一定地位,体现了日本在外交策略上的独特传承。
十几年来,多位日本首相常有此举动。2017年安倍访华亲递信件给中方领导。而今石破茂信件需人转交,日媒戏称首相官邸传真机闲置。
然而,仔细审视这两次操作,不难发现其中蕴含诸多细节与技巧。
今年1月执政党代表团访华时,石破茂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与公明党干事长西田实仁至首相官邸详谈,犹如学生托班长传信,详述“任务”并叮咛“保密”。
代表团抵京后,中方仅安排政府领导会见,亲笔信经转交才达领导人处。此“迂回策略”令日本网民感叹不已。
4月来临,石破茂再次推出新举措。
齐藤铁夫访华之际,他亲递书信,意在支持经贸谈判,同时向自民党内“亲美派”示好,明眼人均能洞悉此中深意。
石破茂政府近期外交蓝皮书称“中国为最大战略挑战”,随即又请求中国解除禁令,其态度转变之快,堪比东京天气的瞬息万变。
日本政客推行的“亲笔信外交”实为高风险策略。安倍致中方的信,字里行间尽显恳请宽容之意;而菅义伟之信则含糊其辞,最终杳无音讯。
石破茂在APEC会议后与中方和解,随即在美国国会支持特朗普关税政策。此“两面手法”遭日本企业界诟病,丰田社长在记者会上呼吁:勿将企业作外交棋子。
换个视角审视,石破茂的焦虑可以理解。当前,日本正遭受经济、社会和政治三重压力的困扰。
经济上,中国面临的形势严峻,其对韩贸易额即将被韩国超越。
安全方面,追随美国实施“印太战略”并未获得实际利益。
国内政治上,自民党支持率已降至30%以下,面临被在野党推翻的风险,局势岌岌可危。
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境,他无奈在中美间寻求平衡。学者比喻:石破茂如十字路口的赌客,盼中国胜出,又惧美国变卦。
问题在于,几封信难解中日关系症结。以经贸为例,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致日本渔业产值受损超2000亿日元,影响显著。
石破茂政府宣称“科学防疫”,但未提出替代方案。相比之下,韩国面对核污水问题,通过扩大进口检测与国际合作,成功稳定了市场。
更复杂的是安全挑战,石破茂政府近期在冲绳部署“爱国者-3”,名义上为防御朝鲜,实则意图制衡中国。
中日军事互信受损于某些国家既图中国利益又媚美立场。中国国防部发言人称,任何损中国主权行为,中方必管。东京军事观察家闻弦歌而知雅意。
中日关系尚有转机,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双方原计划举办纪念活动。石破茂政府近释积极信号:重启日元贷款,放宽签证,派知事团赴华招商。
这些举措无法消除负面影响,但表明日本政界仍有清醒者。日本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指出,持续动荡将使日本成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从中方视角看,态度鲜明:日方欲改善关系,须付诸行动。王毅外长在会议上强调,抗战胜利80周年是反思历史时机,非对抗借口,此言既为警示,亦为转机。
若石破茂政府能如2017年安倍般谦卑,停止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中日关系有望破冰。
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石破茂近期于自民党会议重申:日本需成为“正常国家”。此言论对中方而言,如同为双边关系回暖设置障碍。
日本近期在联合国大会暗改涉华提案,将“中国威胁论”伪装成“地区安全关切”,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令人难以信赖。
中日关系的关键不在于信纸厚薄,而在于诚意多少。未来,中日关系将在挑战中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足够能力应对日本的波动。
日本欲摆脱困境,需明悟:中美间骑墙无益。唯坚守中日四政治文件原则,止台问题冒险,方能达战略互惠。否则,亲笔信终成外交独角戏,终归虚无。
“经济上,中国面临的形势严峻,其对韩贸易额即将被韩国超越。”这段话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