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极限打压6年,中美关系是否已经迎来转折点?中德高层对话重启,两国能否实现合作共赢?马尔代夫大选落幕,“亲印派”败给了“亲华派”!俄罗斯同时警告英国德国,第三次世界大战真会开打吗?
极限打压6年后,中美关系或迎来转折
不知不觉间,2023年的国庆节也已经过去,由此来算,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开始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政策至今,已经过去六年时间。在这六年时间中,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但始终没有走出低谷。
在这其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被视为中美关系转折点的事件,2020总统大选中,拜登获得胜利就曾被认为会改变中美两国低迷的关系,让中美走向更加理智的竞争状态,但是拜登上任之后仍旧延续了特朗普时代的大多数政策,继续维持对华遏制政策,甚至在2022年8月的佩洛西窜访事件以及今年2月份的中美气球事件之后,中美两国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即便后来拜登政府再三强调加强与中国对话,中美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
那么,这种紧张的关系会一直持续下去,并在2024年总统大选之后再度被下一任总统接手,直到中美两国爆发热战吗?
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学者都认为,中美当前的关系模式已经形成了某些阶段性的特征,中美两国很可能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即将迎来新的变化。
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在10月2日时就以《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为题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其中指出,在六年的极限打压之后,美国已经基本上搞清了可能性的边界在哪里,中国也已经大致明白了新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可以扮演的角色,中美双方都在寻找一个比较持久稳定的新型关系基础,这对双方来说都有好处。
文章还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难点是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一系列价值观与政策上的分歧。这些分歧催生了所谓的“系统性竞争”,过去六年里美国对中国的持续极限打压就是基于这种系统性竞争。
但是美国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中美双方都不足以以自己的力量获得胜利,六年的竞争中双方互有胜负,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基本上都面临了失败,而中国在全球推进多边主义合作的速度也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快,中美都必须进行一系列变革,这也是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动力之一。
而在新的阶段中,中美两国可能会通过清晰化双方的竞争条件明确中美的竞争范围来建立且相对的共识与稳定的双边关系。
这种论调听起来非常美好,而且也确实契合中美近期的一些政治动作,但这样去分析中美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可能因为作者是新加坡人,这篇文章以第三视角,将中美两国相对平等的放在了同样的竞争舞台上来分析,但在现实中,中美两国有很明显的主被动关系,美国是主动向中国施压恶化中美关系的一方,而中国更多是被动防守寻求自身发展的一方,美国时常以“教师爷”的做派,居高临下地对中国指手画脚,美国国内也喜欢搞身份政治,丑化与否定中国人在全世界的政治贡献及地位。
这些障碍都决定了中美两国想要结束之前六年极限施压的状态,进入到新的关系模式中会非常困难,美国必须抛弃以往的错误态度,将中国视作一个平等的竞争对手,而非低自己一等的挑衅者,否则,中美关系再怎么改变都不会脱离当前的模式。
其实,六年的中美关系恶化历史中,两国有很多机会走出低谷改善关系,但导致中美双方自始至终处于恶化轨道的,一直都是美国的傲慢与诚意缺失,在美国表达出足够诚意之前,我们不应该相信中美已经处于改变关系模式的新阶段之中,也不应该主动去对美国释放善意,谋求进入所谓的“新阶段”。
中德追求合作双赢,但中国仍需警惕
虽然中美关系能否缓和还是未知数,但最近中德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0月1日时,中德两国就在德国法兰克福进行了第三次中的高级别财金对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与德国财政部长参与了此次对话。根据德媒《经济周刊》的报道,此次对话是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断四年后的首次恢复,双方就多边协调双向市场开放低收入国家债务重组等议题进行讨论,并且达成了大量共识。
此外,这场会议还是首次有中德重要金融机构和私营企业代表参会的高级别财金对话,德国财长林德纳将其盛赞为“一次巨大的成功”,并提议今后对话由每两年一次改为每一年一次,以帮助两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扩大双向市场准入,深化可持续的贸易合作。
林德纳还特别提到了中方对低收入国家债务重组框架的支持,他表示,中国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中国参与,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难以想象”的。
总的来说,这场对话非常积极正面,堪称是中德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节点。林德纳的态度说明德国仍旧重视中德经济合作,希望维持两国的稳定经济关系,以获取更多共同利益并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高枕无忧地持续推进与德国的合作,因为林德纳的态度还显示出了德国内部在针对中国的话题上面临着分歧,在之前的9月28日时,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就曾在德国联邦参议院炒作所谓的“中国制度性威胁”,警告德国应该在对华政策上“降低风险”,并“减少依赖”。
贝尔伯克是绿党在德国执政联盟中的代言人,而林德纳则属于自民党,二人仅仅相隔三天的发言有如此大的分歧,显然是不正常的。
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在此次中德财金对话之后就报道认为,当前德国的红绿灯执政联盟内部,自民党和社民党更青睐于主张对华合作,而绿党则更热衷于鼓吹所谓的“减少对华依赖”。
这种内部分歧同样可能会影响到德国对华合作的整体进程,我们必须要保持警惕。
除此之外,此次林德纳讲到的一个话题我们也应该格外注意,这就是低收入国家的债务问题,虽然林德纳对中国参与这一问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整个西方社会却并不这么认为。近几年来,西方社会一直在炒作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主义合作机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额债务,并以此攻击中国。
但实际上,在低收入国家的债务问题中,欧美私有资本债务的利息占比达到了63%,中国债务只占总体债务的一小部分,而且中国对于低收入国家的贷款主要是为了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为当地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西方对这些国家的贷款则大多是为了控制当地的自然资源,为自己谋利。
德国如此积极地拉中国共同解决全球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我们不好说背后有没有西方同僚在支招,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也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保持警惕,以免西方将中国深度拉入其中,之后再以此为筹码对付中国。
不过,中德合作本身以及中国参与低收入国家债务重组,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中国不能以逃避来避免风险,只能在合作中保持谨慎。对此,我门也只能持续观望。
印度外交再度遭遇挫折,“南亚霸主”地位不稳
聊完德国,我们来聊聊印度。在近期,印度的外交就又遭遇了重大挫折。
在此前印度与加拿大闹翻之后,印度与西方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微妙的状态,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都站在加拿大一边,即便不愿意直接在外交上对抗印度,也会保持暧昧的态度去支持加拿大,这让一直以来西方拉拢印度的态势出现了变化,让印度承担了大量的外交压力。
而最近马尔代夫选举的结果,又让印度经历了外交上的“两连败”,在此次大选中胜选的穆伊祖一直被认为是马尔代夫的“亲华派”,同时反对印度在马尔代夫施加影响力。在美联社的报道中就提到,穆伊祖在选举之前就承诺,一旦当选就会要求印度撤走在马尔代夫的军队,并要求平衡贸易关系,改变对印度有利的贸易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穆伊祖的当选,他的政治盟友与导师马尔代夫前总统亚明也已经被从监狱中释放,而当年亚明进入监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要求遏制印度。
在前不久的一条推文中,穆伊祖还盛赞中国参与建造的中马友谊大桥,认为这是两国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这种种迹象都说明,在他上台之后,马尔代夫可能会再度向中国靠拢。
对此,印度方面已经有所表态。10月1日时,莫迪就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祝贺穆伊祖当选马尔代夫总统,并表明印度依然致力于强化“久经考验的印马双边关系”,强化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整体合作。
这一则贺词看上去是在祝贺,但实际上字里行间却宣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他很明显并不满意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落选,仍旧希望印度能够保持对马尔代夫的影响力。
但在过去的多年中,印度对于马尔代夫的种种控制与盘剥,已经在当地种下了反对印度的种子,如今这种子生根发芽,怎么可能继续由莫迪随意控制。
马尔代夫的选举已经注定了印度在周边国家的扩张和控制式外交失败。那个印度能够随便吞并周边主权国家,能够随便以军队震慑与控制周边小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醒穆伊祖,在这个总统任期内千万要小心,毕竟加拿大对印度的指控还没有查明,如果印度真的有暗杀政敌的习惯,穆伊祖很可能也会成为印度的目标,即便印度不实施暗杀,各种“穿小鞋”的为难也必不会少,穆伊祖想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尊严,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与毅力来。
俄罗斯警告英德,俄乌冲突或再升级
节目最后,我们来关注俄乌冲突的最新进展。
近期,俄乌冲突的战线变化不大,双方完全进入了长期消耗战斗模式,但是在前线之后,俄乌的政治博弈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前,英国国防大臣夏普斯曾经在接受《英国星期日电讯报》采访时宣称,英国国防部正在研究在乌克兰境内部署英国军人,以便训练乌克兰士兵,他在9月27日访问基辅时已经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商议了此事。
他还指出,英国应该和其他北约国家一起提升乌军的“作战兼容性”,让他们为“加入欧盟做好准备”。
英国的这一设想被认为是北约国家军事介入乌克兰的一次转折,英国军人若是以官方身份进入乌克兰,并参与到俄乌冲突的活动之中,则与英国亲自下场区别已经不大。这种模糊化的支持策略,很可能会导致战场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俄罗斯与北约的直接战争。
对此,俄罗斯方面的反应非常剧烈,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在社交平台发文警告称,一旦英国派遣军事人员到乌克兰充当军事教官,将会被俄军“无情地消灭”,而且此次不是作为“雇佣兵”身份,而是作为英国的“北约专家”身份消灭。
梅德韦杰夫的这一系宣言几乎相当于告诉英国,只要英国敢派人来,俄罗斯就会直接与北约宣战。
此外,针对德国可能向乌克兰供应“金牛座”导弹,梅德韦杰夫也对外表示,生产导弹的德国工厂将成为俄军的合法目标,他还警告西方国家的这类活动正让“第三次世界大战越来越接近”。这段发言也相当于告诉德国,如果德国提供远程巡航导弹,俄罗斯就会直接打击德国本土,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当前俄乌冲突的局势正在不断升温,西方与俄罗斯的政治对垒升级到了战争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一场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战争,并诱发世界大战。
对此,一些西方政治家都感到了危险,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就在社交平台上宣称,如果英国决定向乌克兰派兵,将会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不会参与此类活动,不会有任何美国军队被派往乌克兰。
只是在西方的集体疯狂下,个人的冷静已经不足以改变局势,随着西方极端政客的行为愈发出格,俄乌冲突可能很快迎来下一轮升级,并成为一场影响全球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