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这个人太独特,他在三国时期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公,屡出奇计,但计策多以歹毒著称,所以得了一个“毒士”的称号。
但是,贾诩真的当得了“毒士”这个称号吗?
1、长安之乱
董卓被吕布杀死后,王允和吕布大肆屠杀异己。
董卓女婿牛辅也兵败被杀,牛辅的部将李傕、郭汜打算解散队伍,逃回家乡。
此时贾诩站出来说,现在长安的吕布正在大肆屠杀凉州人,你们如果解散部众,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了。不如率众西行,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了就赚一笔大的,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是两个莽夫,哪有主意,此时贾诩给他们指了条明路,自然就照做了。
接下来就是长安之乱,李傕郭汜击败吕布,在长安烧杀抢掠,长安沦为人间地狱。
贾诩只言片语就让长安血流成河,“毒士”称号就这么来的。
李傕感念贾诩大功,要给他封侯,贾诩辞而不受,要封他为尚书仆射,他也推辞不受。
贾诩看到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心都凉了,他都要遗臭千古了,哪还敢接受高官厚禄,只接受当一个不大不小的尚书。
李傕郭汜大肆杀戮,贾诩尽力周旋,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救一个是一个。
李傕郭汜祸乱长安不是贾诩本意,他也没想到这俩人是真小人。
但他献计让李傕郭汜回师长安,也确实是祸乱长安的罪魁祸首。
贾诩的初衷是为主报仇,没成想却成了致乱之源。
贾诩本性不坏,只不过各为其主而已。
李傕郭汜得到长安后,很快就开始了内斗,贾诩居间调停了很久也不奏效。
贾诩看到李傕郭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了自保,便离开了长安。
2、宛城之战
贾诩离开李傕郭汜后,辗转投奔了宛城张绣,成为张绣的智囊。
正因为有贾诩在,曹操南征张绣才吃了好大的亏。
建安二年,曹操率大军征讨张绣,张绣觉得打不过,就投降了曹操。没想到曹操这个人不地道,收服了张绣还嫌不够,还睡了张绣的寡婶。
张绣听说后很生气,曹操就想杀了张绣,没想到事情泄露,张绣决定先下手为强。
贾诩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毒士”水准,他给张绣出主意,夜袭曹操。
曹操在没有丝毫防备的情况下被张绣劫了大营。
宛城之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均战死,要不是曹昂舍身献马,曹操也得丧命。
贾诩一计害三贤,“毒士”称号可不是盖的。
建安四年,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人来结交张绣,贾诩自作主张拒绝了袁绍使者,并力劝张绣投降曹操。
贾诩也是识人的,他知道袁绍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早晚被曹操所灭,所以让张绣投降曹操。
而他算定曹操此时势弱,断然不会计较前此宛城之战的狼狈,肯定会接受张绣的投降。
事实也确如贾诩所料,曹操非但没有嫌弃张绣,反而重用张绣,并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贾诩也被曹操重用,曹操还夸赞他:“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贾诩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能力不输郭嘉。
他太了解曹操,投降曹操之计,与其说是为张绣筹划,毋宁说是为自己筹划。
3、寿终正寝
贾诩投靠曹操,算是赌对了,在之后他就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然而,投靠曹操后,贾诩的计谋就趋于平平无奇,再没有“反攻长安”和“夜袭曹营”这种狠辣的奇谋。
可能是之前的计策有干天和,贾诩也趋向于纠正自己的过失,着重于走正道,不再走邪道。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当时贾诩劝谏曹操不要打这场战争,要施仁于荆州,以此来巩固荆州,但曹操执意不听,结果在赤壁遭遇大败。
曹操败后,对着众谋臣感慨:“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听到这话后,估计贾诩心想,曹阿瞒老小子不讲武德!我和程昱劝谏你不听,现在又来搞这套,你可真是个戏精。
除了为曹操出谋划策,贾诩在曹操立储一时上又下对了赌注。
不得不说,贾诩的眼光的确很独到,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丕虽然是曹操嫡子,但曹操更喜欢文采绝代的曹植,曹丕心里很慌,就来找贾诩请教“自固之术”。
贾诩只有一句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贾诩看起来说的像废话,其实是至理,这个时候只要本本分分,不自乱阵脚,就是上上策。
曹操在两个儿子之间也拿不定主意,也来咨询贾诩意见,贾诩故意沉默不语,曹操说老弟你干嘛不说话,贾诩这才假模假式的说道,我刚才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事情。曹操听到后,哈哈大笑,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基业毁于一旦,他知道贾诩这是在拿袁绍和刘表阴阳他。
因此,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嗣。
曹丕受禅即位后,感念贾诩当日襄助之功,晋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至一千一百户,还册封了贾诩小儿子为侯,大儿子为驸马都尉。
当年贾诩的赌注,得到的回报不可谓不厚。
贾诩家族尽享荣华富贵,贾诩也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三国时代,贾诩是个独特的士人,他聪明绝顶,算无遗策。他历侍多人,但出谋划策不为救国救民,只为保全自己和家族。
称他自私自利尚可,称他“毒士”有失公允。
身处乱世,谁不为己,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诸葛丞相的品德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