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工集团负责人近日透露,苏-57要出双座版,并且还将能至少指挥4架隐形僚机。在中国歼-20S完成度已经很高,可能就会在一两年内服役的背景下,俄罗斯这么做,多少有点跟随的味道了。
(“猎人-B”问世时间不短了,测试进度却比较慢,原因应该还是俄罗斯拿不出足够的资金)
比利时“陆军认知网”认为从S-70“猎人-B”大型战略隐形无人机的发展来看,俄罗斯在暗中推进苏-57UB的开发。而关于“猎人-B”无人机,“陆军认知网”引用了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经理科普捷夫的说法,声称俄罗斯航空航天工业在开发先进无人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猎人-B”将与苏-57协同作战,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概念“将重新定义俄罗斯的空战理论”。
由此来看,苏-57UB会不会出现,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猎人-B”无人机的发展——否则没有合适的僚机,造出来也是浪费资源。结合央视早已公布过歼-20S与3架攻击-11协同的效果图,以及未来空战战场无论如何也不会少了这种大型隐形无人机的生态位,基本可以确定俄罗斯政府、军方和航空航天部门也是认可这条路线的。
只不过现在苏-57UB的进度如何,能否在短期内攻克单座战斗机改双座面临的诸多难题,对处于战争之中,大量资源被牵制被分散的俄罗斯军工体系来说很是棘手。
(央视公布的歼-20与攻击-11协同)
单座改双座,还真不是挖个洞多塞一个驾驶舱进去就完事了,首先要加长机身,特别是机身前部,代表升力中心会有变化,导致飞行稳定性下降,飞控系统需要重新调整。
这一点对别的五代机来说可能还不是特别要紧,但对强调超机动性的苏-57而言就非常关键了,而且额外的乘员舱还会改变整个机体的气动布局,增加额外的激波阻力,意味着即使能够完成,苏-57UB也要再进风洞吹上一年半载,才能确定最终气动方案。
其次,双座型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与单座型也不是一回事,多出来的座舱盖缝隙、仪表板都可能产生新的角反射效应,进气道也需要重新设计,计算新的电磁散射数据。至于航电系统和任务系统重新整合,飞机本身结构强度和燃油系统调整,以及因此带来的飞机战斗全重增加等等问题,就更是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了。
(从歼-20S可以看出来,双座型的难点并不少)
如此繁琐的工程,根本原因都是希冀让五代机具备指挥控制无人僚机的能力,如果这方面能力不足,也就没有必要了。美国至今没有开发双座版F-35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也是因为美军看起来有打算让人工智能代替武器官职能,只不过能不能胜任就是另一回事了。
俄罗斯的“猎人-B”在定位上应该与攻击-11和飞鸿-97A相差无几,从“陆军认知网”的数据来看,这款采用飞翼隐形布局的无人机全重20吨,翼展接近20米,由一台AL-31F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巡航时速达到1000公里,作战半径更是高达4000公里,无需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即可执行纵深打击任务或长航时监控巡逻。
(俄媒公布的苏-57与“猎人-B”协同)
“陆军认知网”认为“猎人-B”的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要提高其互操作性,苏-57UB充当指挥节点,指挥4架“猎人-B”执行侦察、电子干扰或高危区域攻击任务等等,这样就大幅降低了有人飞机面临的危险。
应该说这种战术理论也和目前的主流观点差不多,但拿到苏-57和“猎人-B”这里却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就是去年苏-57击落与其协同的“猎人-B”一事。
(苏-57击落“猎人-B”,最大可能是无人机故障失控所致)
2024年10月5日,一架俄罗斯空天军的苏-57在乌克兰君士坦丁罗夫卡一带空域,使用R-73空空导弹击落了与其协同的“猎人-B”无人机,尽管塔斯社等俄媒声称击落的是模拟敌机的靶机,但乌克兰方面很快公布了回收的残骸,不少细节证明这是编号S-70-4的“猎人-B”无人机。
因此,外界猜测当时这架“猎人-B”一定发生了什么导致失控飞向乌克兰纵深空域,俄军飞行员在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其击落,所以西方媒体还嘲笑了一波“忠诚僚机不忠诚”。
笑谈归笑谈,但从技战术角度来说可不是件小事,证明俄军在人工智能算法和飞控系统上存在重大缺陷,如果是“猎人-B”的通信链路被干扰所致,则证明俄军在加密数据链和抗干扰方面还有比较严重的短板。
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表明俄罗斯空天军在有人-无人协同方面,整个体系都还不成熟,这一点应该远比开发双座版的苏-57UB难得多,也需要俄罗斯人抓紧时间解决。
至少要有七,八年的时间[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