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d56c7882921c56ffd9c200b58a85da.jpg)
文 / 子玉
元朝的历史就是一部财政危机不断加剧、历任皇帝持续解决财政问题但却越理越乱的历史,当财政问题彻底无法解决之后,蒙古贵族也就只能撤出中原,退化为之前的草原政权。元朝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无序的经济史。
在说元朝的财政问题之前就必须得提大蒙古国。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并对外开拓时,大蒙古国的财政就开始高度依赖战争,和之前的草原政权一样,在战争中抢掠是其获得财富增量的最主要手段。
由于战争的高效性和高回报性,所以历任蒙古大汗就从来没有正视过在存量市场中通过精细化管理来获取财富这件事,即使像耶律楚材这样的汉化官僚曾经力主过对草原经济的转型,但却最终在蒙古贵族的压力下只能放弃。
但现实却是,大蒙古国的开拓是有极限的,当蒙军开拓的步伐停下之后,蒙古贵族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问题。
由于元朝是从蒙古帝国分化出来的中原政权,所以其也就继承了大蒙古国的经济问题,元朝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经济难题。
这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的必然。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于开平城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正式宣布成为大蒙古国的新一任大汗。这一年,蒙古发行的纸币面值为73352锭银。
由于无休止的内外战争,蒙古在1265年就已经出现了财政问题,其纸币的印刷额已经增长到116208锭银。到了1276年,这个数据已经飙涨到1419665锭银。
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元军成功灭掉南宋获取了江南的财富之后,忽必烈也就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
但元朝此时的开销却还是居高不下,主要开支项有:维持系统运转的正常开支;和外围各大汗国之间的战争;平定漠北、东部诸王的叛乱和江南此起彼伏的起义;边境驻军的开销;大都城和佛寺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全都是大开销。
同时,赏赐也是元朝财政开支的大头。中统元年(1260),岁赐总额为银六万零八百五十两,帛三千零五十匹,钞一百四十一锭,绢五千零九十八匹,棉五千一百四十八斤。
此年是忽必烈称汗的元年,所以这一年的岁赐就成为一个基数,此后只会不断增长。到了至元二十六年(1289),岁赐的数额就已经飙涨为:金二千两,银二十五万二千六百三十两,钞十一万零二百九十锭,帛十二万二千八百匹。
就这还不包括其他名目的赏赐。元朝的财政压力是逐年加重。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忽必烈就重用技术性人才主政:中统三年(1262),以回回人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业管理财政事务;至元二十一年(1284),任命汉人卢世荣为中书左丞,委以理财之责;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以吐蕃人桑哥出任尚书平章政事,不久又升其为右丞相。
但这些人却不能从制度、生产着手,创造财富增量,却是在存量市场的海绵中强行挤水,主要手段有:增加赋税,如至元十七年(1280),定北方丁税为每丁粟二石,又不断提高盐引和茶引的价格;垄断手工业、商业的经营;大量印发无本之钞,或者发行新钞;对地方财政实行钩考、清算、追究,以增加财赋。
但结果却是,桑哥等人的激进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元朝内部的胡汉矛盾,忽必烈为了平息众怒只能将这三个人先后给杀了。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忽必烈甚至还继承了大蒙古国时期的开拓传统,想通过战争来迅速获取财富以解决财政问题,因此,元朝发动了对安南等国的历次南征。但结果却是,由于此时的大蒙古国已经不能形成合力,忽必烈仅凭汉地和漠北的资源是很难在远征中获胜的,不仅没有解决财政问题,还搭进去了不少钱,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ed69f848f62b72b87f8054ae482eb1.jpg)
忽必烈希望通过军事解决财政问题的愿望落空 图源/剧照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驾崩,他在给子孙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的同时却也留下了棘手的财政问题。此后的元朝诸帝除了权力斗争之外,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解答财政这道难题上。
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后,元朝的财政开支进一步增加,典型就是赏赐制度。据史书记载,成宗时期的岁赐金一项就是世祖时期的四倍,银为二倍。比如,1294年,成宗给三个驸马的赏赐金额就已经超过了十二万两。仅仅过了两个月,中书省就向成宗告急:“朝会赐予之外,余钞止有二十七万锭,凡请钱粮者乞量给之。”
赏赐制度直接使成宗兜里没了粮食。
当然,元朝之所以实行没有底线的赏赐制度,一个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更重要的是,由于公选制的传统始终制约着帝国的权力传承,所以继任皇帝往往要通过赏赐以酬谢支持者,同时安抚反对者。
这是政治的需要,权力的需要,稳定的需要。
同时,由于忽必烈时期在打造中原官僚团队的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旧制,所以元朝也存在冗官现象。1294年,忽必烈驾崩时御史台上报的京师官员数量为一万人,而这个数据本来是个定额,为两千六百人。虽然元朝官员的工资在历朝中不算高,但冗官现象和高级官员数量居多的现实还是加重了财政负担,导致“员额冗杂,支俸食米,内外繁多”。
除了冗官现象,成宗时代大多数官吏还存在经济问题。1303年,成宗派人对七个地方进行巡查,结果得出了一串令他无比震惊的数据:存在经济问题的官吏高达18473人,涉及资金为45865锭银。
另外,战争也是成宗朝一项巨大开支,分别为:与中亚的察合台和窝阔台汗国的战争;1300年和1303年之间分别针对缅甸和八百媳妇(位于今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的一个小国)的远征。
成宗时期的财政的具体表现为:每年的收入只能应付半年的开支。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成宗就下令将诸路所储存的钞本运往大都,在挪用钞本的同时又增发新币。但这样虽然解决了一时问题,却也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问题,具体表现就是:
钞币猛烈贬值;物价上涨。
1299年时,元朝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
1307年2月2日,成宗驾崩,终年41岁。通过政变上位的武宗为了坐稳皇位对贵族是大力拉拢,具体表现就是,封王和任官:在1307年至1308年之间,武宗加封了十九个王号,其中十四个还是“一字王”;武宗在即位的两个月之内,任官三百人。
元朝的官僚机构在武宗时期是迅速膨胀:世祖时枢密院的长官有六人,武宗时增加至三十二人;中书省的宰臣有十四人;御史台为四人。
冗官的背后必然是冗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b63327bca77e9eca4a26f782298cbe.jpg)
冗官也加剧了元朝的财政问题 图源/剧照
为了获得诸王的支持,武宗也继承了蒙古的赏赐惯例,分别在哈拉和林和上都两个地方对众人进行赏赐,但却也只落实了其承诺的三百五十万锭中的一百七十万锭,另外一百八十万锭由于储蓄已空根本就无法落实。
本来就存在财政压力,武宗却还上马了各种大型工程建设,分别为:在上都、大都和五台山等地修造佛寺;在旺兀察都(今河北张北县白城子)修建中都;给官员修建宅邸...
全都是巨额花费。
结果是,武宗即位仅仅四个月就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当时,武宗各项支出一共四百二十万锭,其中有一百万锭没有落实,而元朝当时的岁收也只有四百万锭,按规定只能支出二百六十万锭。
整个1307年,元朝的开支高达一千万锭,粮三百万石。武宗属于典型的超前消费。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武宗又打起了钞本的主意,借用钞本高达10603100锭,同时预售盐引以增加开支。
至大二年(1309)八月,武宗又复制世祖时期的旧例于中书省之外另设尚书省,以脱虎脱、三包奴、乐实等人为负责人,架空了中书省。
但这些人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也无非是发行新钞、垄断盐引、征收酒税等传统手段,结果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问题。
1310年,元朝发型的纸钞总量为一百四十五万锭,是前三年发行纸钞数量的七倍,严重的通货膨胀。
1311年1月,武宗驾崩,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
仁宗即位之后首先就撤销了制造问题的尚书省,然后又打出了一套解决财政问题的组合拳,包括:裁汰冗员;废止了至大银钞的发行,继续以中统钞和至元钞为流通货币;叫停了武宗时期的各种大型工程建设...
不过呢,仁宗为了稳固皇权,获得宗王和勋贵的支持也是不得不继承蒙古的赏赐传统,武宗驾崩的当月,仁宗在朝会上的赏赐数额为:金39650两,银1849050两,钞223279锭,布帛472488匹。
频繁的权力更迭导致赏赐制度成为元帝国最主要的财政负担。
结果是,仁宗不仅没有解决财政问题,且花销还是居高不下,同时还引发了各种新问题。
其开支依然是居高不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352eeb00801a2fdeb006504d5c925d.jpg)
仁宗根本无力解决财政问题 图源/剧照
文宗即位之后,赏赐依然是开支的大头。至顺二年(1331)四月,文宗一次性的赏赐数据为:金二千四百两、银一万五千六百两、币帛一千三百余匹...
此外,贵族的乞请更是常态,元朝在赏赐方面的开销根本就难以统计。
另外,文宗还经常将土地作为赏赐,比如,文宗曾给大承天护圣寺一次性的土地赏赐就高达十六万顷。土地被赏赐的背后又是朝廷收入的锐减。
到了顺帝至正十年(1350),元朝的财政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因此朝廷又不得不印发新钞,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问题,导致钞币成为了废纸,百姓都以实物交换。
当元朝无法解决财政问题之后,其就只能再次回到草原开启游牧经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游牧经济才能匹配元朝此时的系统。
复盘元朝的财政问题,除了以上罗列的之外,还有别的大额开支。比如,蒙古贵族将宴会视为和打仗、狩猎一样的大事,每每都是花费重金,而且参加宴会的人的服装都是朝廷统一定制,为绣金锦缎织成,再用珠玉宝石进行点缀,穷极华丽。
这种被称为“质孙宴”的宴会不仅极其奢靡,且次数频繁,费用难以计算。
除此之外,在佛事上的开销也是大头,早在世祖末年,元朝的佛事项目就高达一百零二项,到了成宗大德年间时已经增加到五百余项,和岁赐一样,此后还不断增加。
元朝花在佛事上的费用还有:兴建佛寺、铸造佛像、用黄金书写佛经...以致于有人说,帝国的财政有三分之二都用在了佛事上。
另外,贵族的奢侈生活、饲养珍禽异兽、营建宫室等也是重头开支。
本来元朝的财政就已经相当紧张,但漠北等地却还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为此元朝是不得不常态化赈济,这可以看作是不抗力因素导致的额外财政开支。但总之还是要元廷来买单。
在不能从生产中获取财富增量之后,元朝就只能增加税赋,据史书记载:“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
本质来说,任何一个王朝系统的运转财政都是主要支撑,当元朝的财政问题到了根本无法解决的时候,黄金家族就只能将中原让给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汉人。
朱明因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