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点商业评说2025年3月20日
从“全球首翻”到“群体智能”:深圳机器人的硬核进化
2025年2月23日,深圳南山,一台名为PM01的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前空翻——这个对人类而言“万里挑一”的高难度动作,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技术正式迈入世界顶尖行列。更令人惊叹的是,研发它的深圳众擎机器人公司成立仅16个月,从设计到落地仅用两个月时间12。而这只是深圳机器人产业狂飙突进的冰山一角。
“深圳链条”:机器人产业的超级生态
1. 两小时配套圈的“神话”深圳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以“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效率闻名全球。以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为例,波士顿动力的采购成本高达3万元,而深圳企业通过本地供应链,能将同样性能的模组成本压缩到800元1。这得益于覆盖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AI芯片的全产业链布局——从兆威机电的微型驱动系统,到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再到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深圳已形成“硬件+AI”的完整闭环。
2. 场景驱动的极限测试深圳的机器人不仅诞生于实验室,更在真实场景中淬炼。比亚迪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协同实训、盐田港的无人化集装箱装卸、华强北的智能巡逻机器人、南山科技园的AI咖啡师……这些“上天入地”的开放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撑。2025年,深圳更计划开放100个新应用场景,覆盖医疗、市政环卫等领域,推动机器人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技术突围: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
1. 人形机器人的“超级大脑”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的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群体实训中,展示了“群脑网络”架构——通过云端协同的推理型节点和技能型节点,实现多台机器人的协同分拣、搬运和精密装配。这种“群体智能”突破了单机局限,推动工业制造从“半柔性”向“全柔性”跃迁。
2. 灵巧手技术的寿命革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自超滑技术”将机器人灵巧手使用寿命提升至1.5万小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项技术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更让机器人能执行更复杂的精细操作,例如抓取半导体晶圆或柔软薄膜。
3. 成本革命的“终极目标”优必选计划2026年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50万元以下,对标经济型轿车价格。通过规模化制造和供应链优化,深圳正加速机器人从“实验室奢侈品”向“工厂标配”的转变。
商业化落地:从工厂到家庭的“无界渗透”
1. 工业场景的全面替代在极氪汽车5G工厂,优必选Walker S机器人可替代4名工人完成晶圆搬运;优艾智合的巡检机器人则替代8名工程师执行能源设施检查。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深圳机器人企业全球第二的市场份额(如越疆科技占协作机器人市场13%)。
2. 生活服务的“全能管家”越疆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已能流畅完成早餐制作、文件递送、快递代取等家庭任务;肯綮科技的1.8公斤外骨骼机器人“π”成为泰山游客的登山助手;福田区的“数智员工”覆盖政务全链条,服务效率提升30%。
3. 全球市场的“深圳标签”从汉阳科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到乐聚机器人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深圳产品以高性价比和场景适配性抢占国际市场。2024年,深圳机器人出口量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覆盖80多个国家。
政策加码:千亿目标与生态野心
2025年3月,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剑指2027年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10家百亿估值企业、开放50个十亿级应用场景。核心举措包括:
技术攻坚:重点突破仿生灵巧手、类脑视觉传感器、机器人AI芯片等“卡脖子”领域;生态构建:打造开源社区、算力“训力券”支持、国家级检测认证平台;爆款培育:推动首台套应用,简化出海流程,建设全球零部件交易平台。结语:从“深圳速度”到“深圳厚度”
当全球还在惊叹“华强北两小时配套圈”时,深圳已用“硬件硅谷”的生态厚度,重新定义了机器人产业的竞争逻辑。这里不仅有2450项专利构建的技术护城河(优必选),更有5.7万家企业形成的“创新共同体”。
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言:“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同时汇聚机电一体化与AI技术的地区。”而深圳,正是这场机器人革命的核心引擎。当PM01完成前空翻的瞬间,这座城市已向世界宣告: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必将刻上“深圳制造”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