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进行了一项疯狂的生存实验。
他们找来4男4女,然后将他们密闭在“生物圈2号”中共同生活两年。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33年,那8个人在里面过得怎么样?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1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可能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构想:如果我们能在地球上模拟其他星球的生存环境,是否就能为未来的星际移民做好准备?
这个富有远见的想法,最终催生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科学项目——生态圈2号。
生态圈2号是一项耗时8年、投资1.5亿美元的大规模科学实验。项目的核心设施是一个巨大的封闭式建筑,它的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科学家们精心挑选了成千上万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将它们放进这个人造世界,希望它们能和谐共处,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生态圈2号的设计极其复杂。它不仅要确保内部生物的生存,还需要维持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
科学家们需要精确控制里面的温度、湿度,甚至是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最厉害的是,整个系统是完全密封的,里面的一切都要自己循环利用,不能依赖外界的任何资源。
但是,要让如此复杂的系统成功运转,仅有精心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的挑战在于真正的挑战在于:人类能否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长期生活?
为此,项目组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选择了8名来自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其中包括4名男性和4名女性。
就这样,一项前所未有的生存实验正式拉开了序幕。
2
实验开始时,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兴高采烈地进入了生态圈2号。这个巨大的玻璃罩子里环境优美,东西应有尽有,就像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天堂。
最初的日子简直如同度假。科学家们享受着丰富的食物供应,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每天,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开展研究。
生物学家细致观察植物生长状况,气象学家密切监测大气成分变化,而生态学家则专注于整个系统的平衡。
晚餐后,科学家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当天的发现,热烈讨论未来的计划。
然而,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
仅仅两个月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生态圈内的物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尽管系统内种植了上千种植物,包括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但在这个封闭环境中,作物生长速度和产量都不如预期。
这个发现让团队意识到,要在这个封闭系统中坚持两年,必须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
他们开始精确计算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入,结果发现农作物只能满足80%的需求。
家禽数量更是捉襟见肘,团队不得不将鸡鸭视如珍宝,每次宰杀都要慎重考虑。
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接踵而至。
某些植物开始出现病害,原本郁郁葱葱的蔬菜园变得枯黄斑驳,产量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一些小型动物无法适应这个人造环境,相继死亡,打破了精心设计的生态链。
更糟糕的是,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开始大量繁殖,肆无忌惮地啃食本就稀少的粮食储备,威胁着实验人员岌岌可危的食物供应。
3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空气质量的急剧恶化。
氧气含量从正常的20.51%狂跌到了14.5%,相当于实验人员突然被传送到了4000米的高原上。
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科学家们天天觉得头晕脑胀,连最基本的日常工作都变得力不从心。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实验人员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原本和谐的团队关系也开始崩裂。在极端环境的压力下,科学家们变得易怒且敏感。
曾经能够心平气和讨论的问题,现在却常常引发激烈争吵。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就能争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
到了第18个月,情况已经糟糕到无法继续。
为了保护这些勇敢的志愿者,实验管理团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提前终止实验。
当这8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科学家重新走出实验舱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他们脸色苍白,眼神呆滞,身体瘦得像是一阵风就能吹倒。曾经健谈的科学家们,此刻却选择了沉默,拒绝任何采访。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维持生态平衡有多么困难。
氧气不足、生态系统设计缺陷、长期封闭对人的心理影响,这些都是未来类似实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同时,这次实验也展示了长期与外界隔绝对人类身心的巨大影响。想想未来的宇航员,他们可能要面对更长时间的封闭环境。
如何在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结语
尽管生态圈2号实验没有成功,但它为人类探索封闭环境生存的可能性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成为未来太空探索和生态研究的重要参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局限性。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18年11月26日《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