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Frank, S. T. (1973). Aural sign of coronary-artery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89, 327-328.
Wu, T., et al. (2014). Diagnostic value of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75, 430-432.
近年来,关于“耳垂折痕和心脏病风险”的讨论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甚至把自己的耳垂照发到了社交媒体上,焦虑地问:“我的耳垂上有折痕,是不是心脏有问题?”
的确,耳垂折痕的传闻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一个小小的耳垂竟能和心血管疾病挂钩?这到底是科学依据,还是无中生有的恐吓?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探讨耳垂折痕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看心血管医生怎么说。

耳垂折痕,又叫“弗兰克氏征”(Frank’s Sign),是指耳垂表面出现的一条对角线状皱纹。它从耳垂靠近脸颊的部分斜向下延伸至耳垂边缘,看起来像是耳垂被折过一样。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尤其在人到中老年后,折痕的出现概率会有所增加。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耳垂折痕呢?研究发现,这种折痕在某些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肥胖者、吸烟者、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此外,耳垂折痕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出现的比例较高,其中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容易“中招”。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开始紧张了:耳垂折痕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心脏出了问题?其实,耳垂折痕的存在并不一定和心脏病直接挂钩,但它的确可能提示心血管风险增高。
耳垂折痕和心脏病之间有关系吗?关于耳垂折痕与心脏病风险之间的联系,医学界并非空穴来风。最早在1973年,一位名叫桑德斯·弗兰克的医生首次提出,耳垂折痕可能是冠心病的早期信号。这一结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随后多项研究尝试验证这一现象的可靠性。

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发现,耳垂折痕和冠心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相关性。这项研究显示,耳垂折痕的存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动脉内壁形成斑块的过程)有关,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这种联系更加明显。有些研究甚至指出,耳垂折痕可能和全身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有关。
那么,这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种理论认为,耳垂的血液循环较差,当人体血管出现动脉硬化时,耳垂的微循环系统可能会首先受到影响,最终表现为皱痕的形成。但需要强调的是,耳垂折痕并不是心脏病的直接诊断依据,仅仅是一个潜在的“红旗”。

耳垂折痕的出现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壁受损,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增加冠心病的风险。高胆固醇:当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过高时,容易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动。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出现全身性动脉硬化,包括耳垂的微循环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耳垂折痕的形成也可能受到遗传因素和自然衰老过程的影响,因此不能单凭耳垂折痕就“判定”一个人有心脏病。

面对耳垂折痕,不少人可能会过度焦虑,担心自己的心脏健康问题。其实,与其恐慌,不如科学对待。耳垂折痕仅仅是一个“警示灯”,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检查。
心血管专家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耳垂折痕,尤其是伴随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比如心电图、心脏彩超或冠脉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你的心脏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耳垂折痕的出现或许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微小信号,提醒我们关注心血管健康。尽管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证实耳垂折痕与心脏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它的确可能与某些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
与其为耳垂折痕而焦虑,不如从今天开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是保护心脏健康的最有效方式。

心脏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本,别让生活的琐事掩盖了对身体的关注。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耳垂折痕,不妨把它当作一份来自身体的“提醒”,主动关注自己的健康,用行动守护自己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