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乐不只是“动嗓子”,唱歌也分境界
很多人以为“声乐就是学唱歌”,但事实并非如此。唱歌是人类的本能,但专业声乐追求的远不止“把音唱准”。音乐学者唐渊提出的《完全声乐》理论指出,唱歌有五个阶段:
本嗓阶段:凭感觉随意唱(如KTV爱好者);
练声阶段:学习呼吸、共鸣等技巧;
歌唱阶段:技术达标但表演痕迹重;
演唱阶段:注重舞台表现力;
完美阶段:技术浑然天成,唱出歌曲的思想与灵魂。
最高境界的唱歌,是让听众忘记“技巧”,只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就像播音员不该有“播音腔”,歌唱家也不该有“声乐腔”。
二、完全声乐:打破“唯技术论”,文化才是灵魂
传统声乐常陷入两种极端:西方古典派追求“音色圆润”,流行声乐强调“情感炸裂”,但两者都可能忽略歌曲的深层表达。例如,红色经典歌曲若只炫高音,就失去了革命精神的传递。
完全声乐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
技术层:科学发声(如动态调控共鸣腔,而非强制“喉头下沉”);
艺术层:情感投射与风格处理;
文化层:理解歌词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
唐渊用“本融唱法”打破流派壁垒:美声的共鸣、民族的咬字、流行的即兴可融为一体,关键是要服务歌曲的文化表达。比如唱《将进酒》,若不懂李白的豪放与悲怆,技术再完美也只是“有嗓无脑”。
三、完美唱歌=“声”“情”并茂
唱歌要声情并茂,这一点反对的人很少;但怎样用“情”?很多人就想得太简单了。完全声乐认为,必须是“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的“有脑人”才能做到!为什么有些歌手技巧满分却无法打动人心?问题往往出在“片面性”:
只重嗓子:过度训练导致嗓音损伤;
只重表演:肢体浮夸掩盖情感空洞;
忽略文化:唱古诗词却不懂意象隐喻。
完全声乐要求歌手“三有”“三讲”:
有嗓子、有脑子、有样子:技术、智慧、台风兼备;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反对低俗媚俗,传递正向价值。
例如,在“完全声乐”课堂中,学生需走进剧场模拟真实演出,甚至结合舞蹈和戏剧,培养综合表达力。这种训练让歌手不仅“唱得好”,更能“唱得有意义”。
四、声乐的终极目标:从“唱歌的人”到“文化人”
传统声乐教育常拆解呼吸、咬字等技巧,导致练习机械割裂。而完全声乐提出“321教学体系”:
三维指导:声音、表演、文化同步提升;
双重融合:个人特色与作品需求结合;
声乐教练:实时反馈而非权威灌输。
这种模式培养的不只是“歌唱家”,更是“文化传播者”。声乐大师需要通晓文学、历史甚至哲学,一首歌的完美演绎,本质是歌手用人生阅历与艺术修养“再创作”的过程。
结语:完全声乐让歌声回归本真
声乐始于“本嗓”唱歌,终于“完美”唱歌。完全声乐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技术为文化服务,让歌声成为思想的载体。正如唐渊所说:声乐的最高境界,是“唱”出“歌”的灵魂,而非展示声音的技巧。 只有打破“唯技术论”,才能让每个动听音符都承载思想、文化、智慧,以情带声,—这才是真正“完美的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