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视大楼门前,李修平最后一次以主播身份走出演播厅。
陪伴她26年的《新闻联播》台本被整齐收进档案盒,与之共同封存的还有她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三度高考失利、首婚破碎、父亲离世。
而今这位“最美国脸”转身嫁大十岁的圈外丈夫,无儿无女却活成了多少人羡慕的模样。
1982年兰州某中学考场,19岁的李修平攥着被汗水浸湿的铅笔。
当数学卷子翻到最后一页时,她的手止不住颤抖——连续四次模拟考不及格的阴影再度袭来。
这已是她第三次高考折戟,母亲在窗外看着女儿单薄的背影,攥紧了为复读准备的300元学费。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次年春天。北京广播学院在西北地区特招的消息传来,李修平用母亲手缝的确良衬衫换下校服,在考官面前朗诵《荷塘月色》。
当她念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时,浑然天成的播音腔让主考官当场拍板:“这个苗子我们要了!”
1989年央视新闻中心,26岁的李修平面对红色提示灯深吸一口气。这是她首次直播《新闻联播》,耳麦里传来导播倒数:“5、4、3…”
突然提词器卡顿,她面不改色接上备用稿,22分钟直播零失误。前辈罗京在后台感叹:“这丫头天生就该吃这碗饭。”
成为“国脸”的背后是近乎严苛的自律:每天提前三小时到岗核对专有名词发音,直播前绝食防止胃胀气,26年职业生涯累计播出6000余次零口误。台长王庚年曾戏称:“修平是央视的定海神针。”
1992年新婚夜,工程师丈夫范宇发现妻子在婚宴间隙修改新闻稿。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两人最长的通话记录是李修平在机房修改配音时的3分28秒。
当这段婚姻因事业冲突走向终结时,她在日记本写下:“或许我注定要与新闻厮守终生。”
2005年的某个雪夜,42岁的李修平在央视西门遇见撑着黑伞等候的儒雅学者。对方递来的暖手炉上刻着“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个比她年长十岁的男人,用三年时间教会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之道。
婚后丈夫坚持每晚亮着玄关灯,等她结束《新闻联播》录制回家。
如今退休的李修平活跃在公益讲堂,她的“新闻播音十二戒律”被传媒学子奉为圭臬。北京四合院里,夫妇俩的日常是侍弄兰花、研读史书。
面对外界对“丁克”的追问,她笑着展示手机屏保——那是丈夫题写的苏东坡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高考落榜生到国民偶像,从婚姻失意到灵魂相契,李修平用半生诠释: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在世俗模板里。
当同龄人含饴弄孙时,她在敦煌戈壁带领留守儿童朗读《少年中国说》,声音依旧清越如初。
或许正如她给年轻主持的赠言:“人生最重要的稿子,要靠自己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