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那会儿,按规矩正兵团级的干部都能拿上将衔,可奇怪的是,九兵团的司令员王建安,不光没当上上将,就连那次全军的大授衔仪式他都没参加。
有个说法是这样的,王建安在1955年准备授衔的时候,原本是要给他上将军衔的。但毛主席却把他的名字从上将的名单里划掉了,还写了原因:“这家伙太骄傲了,给个中将比较合适。”
毛主席为啥能留下那么大名头?还有王建安,他55年没参加授衔,后来咋又补上了上将呢?他在解放战争时可是兵团司令啊,咋建国后就不咋受重用了,一直只能当个副手?咱们一块儿探究探究这里面的门道。
王建安,他错过了55年前的那次授衔仪式,而且一直以来都没得到重用。尽管他在军中有一定的资历和贡献,但那次重要的授衔,他却没能到场接受荣誉。时间一晃就是55年,这期间,他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拔。说起来,王建安的军事生涯也算得上丰富多彩,但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运气。无论是在战场上拼杀,还是在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中,他都默默付出,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55年前的那次授衔,本应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却遗憾缺席。而他之后的军旅生涯,也并未因这次缺席而有所转机,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任用。
1927那一年,王建安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第二年,他就投身到了黄麻起义中。
红军那时候,王建安打了好几场反“围剿”的仗,还跟着红四方面军转移,一块建立了川陕苏区。人家都说他是“又能打仗又能管政”,最厉害的时候,他当上了红四军政委,还走了长征路。
抗战那会儿,王建安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二把手,到了1942年,他就升为了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还兼着参谋长的职务。第二年,他又多了个头衔,鲁中军区的司令员也得他管。
在解放战那会儿,部队被重新组编,成了华东野战军,王建安就做了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的副司令员,后来还临时管起了兵团司令的活儿。到了1949年2月份,王建安又升了官,成了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的司令员,同时还管着浙江军区。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王建安是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头儿,还兼着政委的职务,一直干到1954年,因为身体不好才回了国。
王建安资历深厚,他早早加入了党,还参与了党领导的早期起义。在红军时期,他就已经是个军级干部了。抗战那会儿,他当上了军区副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他又挑起了兵团司令的大梁。抗美援朝时,他更是身兼兵团司令和政委两职。就凭这些经历,虽然大将可能有点难,但给个上将军衔那是稳稳的。
你得明白,1955年授军衔那会儿,主要就是看1952年军队里的评级。像那些正兵团级的头头脑脑们,比如兵团司令、政委,还有二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他们大多都被评为了上将军衔。更别提了,有的副兵团级干部也都捞到了上将的衔儿。
王建安在1952年军队评级的时候,被定为正兵团级干部,不过到了1954年,他的级别降为了副兵团级。按说,如果他参加了1955年的授衔,那肯定是上将的军衔,但他最终并没有参与那次授衔。
大家普遍觉得,王建安没参加55年的授衔,主要是他身体情况不允许。说起来,1954年那会儿,王建安就生病了,后来一直在调养,身体大不如前了。
这种说法压根儿没道理,简直就是瞎扯。咱解放军里,没参加授衔仪式但照样拿衔的干部多了去了。你看林彪、粟裕、徐海东他们,授衔那会儿身体不也挺好的嘛。
另外,在1955年1月16号那天,彭德怀和罗荣桓两人提交的《关于评定元帅、大将、上将的报告》里头,明确提到了王建安的名字。
王建安被提议要封为上将,这事儿其实并不让人惊讶,瞧瞧他那资历、级别还有职务,摆在那儿明明白白的,完全够得上上将的格儿。不过呢,虽说他够格当上将,但毛主席在看名单时,还是把他的名字给划掉了,还特别写了句:“这家伙太骄傲了,给个中将就挺合适。”
这样一来,王建安就没能拿到上将军衔,而那些负责授衔的干部又觉得给他中将也不太合适。所以,王建安索性就没参加55年的授衔仪式(他是在1956年特别被授予上将军衔的)。
不过,虽然王建安后来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但他依然没被委以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仕途算是起了个高头,却没能持续走高。
1956年的时候,王建安就成了沈阳军区的二把手,给邓华当副司令;到了1961年,他又转到了济南军区,给杨得志当副司令员;再到1969年,王建安又去了福州军区,这次是韩先楚的副司令员。
论起辈分来,王建安可比邓华、杨得志、韩先楚他们早多了。但奇怪的是,王建安没能坐上正职的位置,反而一直给他们打下手,当副职。
可能不少人会想,做到二级军区副司令的位置已经算是提拔了,王建安不应该觉得憋屈。但说实话,要是搁中将、少将那儿,这确实不算啥委屈。不过呢,对王建安来讲,这还真就算委屈了。
最终,叶剑英元帅也由衷地称赞道:打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你(王建安)从不挑剔职位大小,勤勤恳恳,实实在在是不简单啊!
叶帅讲出那句话,其实就是表明了,他认为王建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不太顺,一直都在当副手,职位还往下降了,没有被委以重任。
王建安为啥会一开始挺顺后来不行,连1955年的授衔都没参加呢?毛主席为啥说王建安骄傲自满?其实,就是因为王建安被“高饶事件”给拖累了。说白了,王建安原本发展得挺好,但后来因为卷入了那个“高饶事件”,一切就都变了。这事儿对他的影响真的很大,以至于他后来的路就没那么顺了,甚至都没能参加1955年的授衔仪式。而毛主席对他的点评,也是基于他在那件事里的表现,觉得他有些骄傲自满。
这事儿是有确切记录的,最主要的证据就是1954年的那份文件,名叫《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并研讨四中全会决定的报告》。
【高饶事件对王建安的影响】
高岗和王建安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之间没啥交集。实际上,对王建安影响大的人是饶漱石。
皖南出了大事以后,新四军就改由叶挺和饶漱石来带了。饶漱石不仅是新四军的政委,还在陈毅去延安报告工作那段时间,一个人挑起了华中局和新四军的大梁。
后来,饶漱石的工作虽然有点小调整,但他一直跟华中局、新四军绑在一块,持续发挥着领导作用。
在解放战那会儿,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合到一块儿时,意见不合,闹得挺僵。就连陈毅出面都摆不平这些矛盾,大家都吵着要饶漱石回来,主持华东的局面。
饶漱石费了好大劲,终于让两支野战军合并成了华东野战军。就凭这事儿,你就能看出饶漱石在华野那地位,真的是杠杠的。两支野战军都服他,都承认饶漱石的领导地位。
王建安原来在山东军区,他是八路军那边的,饶漱石呢,则是新四军系统的,按常理,他俩八竿子打不着。不过,在山东共事那会儿,两人的关系却慢慢处得不错。后来,饶漱石还向中央推荐了王建安,让他当上了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的副司令。
这事儿很关键,王建安能当上东线兵团的副司令,全靠饶漱石的提拔。后来他能成为华野第七兵团的司令,也是因为饶漱石的推荐。对王建安而言,饶漱石算是他的伯乐,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们俩关系特别好,私下里交情很深。
1954年2月份,饶漱石在中共的七届四中全会里挨了批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伙儿都清楚,就是那个“高饶事件”。高岗和饶漱石两个人,一个接一个地被踢出了党,他们党里党外的所有职位也都被拿掉了。为了让党内更加团结一致,中央开了好几场大会,还把这些事儿都告诉了华东的机关和军区。
在华东军区的聚会上,跟饶漱石关系挺好的王建安,觉得自己是功臣,就是不肯反省自己,还对饶漱石的事情看法不对(这事儿华东局都跟毛主席说了,而且在会上还直接点了王建安的名批评他):
在军区的大会上,直接点出了王建安同志的问题:他太骄傲,觉得自己功劳大,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还跟军区党委领导对着干。这次会议也让王集成、张震东、聂凤智等同志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由于王建安的这次失误,他的军队级别从正兵团级被降到了副兵团级。在授衔的时候,毛主席觉得他不适合当上将,更适合当中将,并且直接说了原因,就是他骄傲自满了。
很多人讲,王建安的事儿他们都没讲明白,身体不舒服,难道这就是他没能参加授衔的真正原因?
授勋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就是政治背景,再来是工作经验,最后还有过往的贡献。王建安后两者都达标了,就是第一条不符合。
王建安确实挺走运的,他犯的错误不算大。在好好反省,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后,1956年他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相比之下,贺晋年就没那么好运了。贺晋年原本是副兵团级的干部,按说授上将或者中将都行,但最后只给了他个少将军衔。
高饶事件让好多人的授衔都受到了牵连,但王建安算是里头受影响最小的。56年的时候,他补上了上将的衔,所以并没有军衔给低了或者压根没拿到军衔的事儿,就是55年那次授衔他没赶上而已。
尽管他后来长时间都是当副手,没啥大作为,但到了1975年,情况就有了转机。
1975年8月份,王建安开始干军委顾问的活儿,过了两年,他又升为了军委委员。到了1979年,他还被选为了中纪委委员,那会儿,只要是跟军队有关的来信来访,都得先送到他那儿,由他亲自过目和处理,这也说明组织上对他那是相当放心。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王建安的心态彻底变了样,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有功之人,而是默默地给革命事业出力。他走后,还特地留了话:别办追悼会,别送花圈,也别安排遗体告别,别告诉老朋友,也别麻烦领导来送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