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尚未平息,黎巴嫩的局势又迅速升温,一时间,黎以边境成了世界的聚焦点。有人说,黎以冲突不过是巴以矛盾的延续。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这是一场牵动全球的冲突,涉及的势力范围比巴以更广。以色列背靠美国和西方盟友,而黎巴嫩的真主党则得到伊朗的强力支持。这其中夹杂的不仅是民族和宗教的矛盾,更是地缘政治的博弈。
美国在黎以局势中扮演了极具矛盾的角色。一边是公开谴责以色列“过火”行动, 另一边却暗中向以色列输送巨额军事援助。尽管国内部分民众和民主党议员愤怒不已,但华盛顿依旧在加深对以色列的支持——数十亿的武器交易陆续达成, F-15战斗机等先进装备纷纷“飞”向特拉维夫。面对大选压力,美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道义,依旧坚定站在以色列背后。此举不仅使美国国内反响激烈,还在西方阵营内掀起轩然大波。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悄然浮现——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谴责以色列的空袭,并 迅速宣布向黎巴嫩提供一千万元人道主义援助,还将加强对黎巴嫩军·队的支持。法国的这一立场,引发了众多关注:欧美“铁盟”内部竟开始显现裂痕,法国成为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黎巴嫩的西方大国。难道这是暗示,欧洲国家开始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失去耐心了吗?美国一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中支持以色列的行为被法国“打脸”,这是合作?还是分裂的前兆?联黎部队正处于黎以战火的“夹缝”中,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以军的行动已严重危及他们的安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处境,不禁让人唏嘘。手持安理会决议的他们,曾被赋予维护和平的使命, 然而在强权面前,这些纸上的条款显得苍白无力。黎巴嫩的和平,就像一根摇摇欲坠的细线,承载着整个中东的未来。一边是真主党和以色列在钢丝上步步惊险的“舞蹈”,另一边却是大国之间无休止的角力。 美国的援助、法国的援手、国际社会的谴责、联合国的无奈……各方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图景。中东的局势,早已不是某一国的内政,而是全球博弈的缩影。这样一个局面,难道是中俄静观其变的结果吗?当欧洲国家纷纷选择立场、内部先行“开打”之时,中俄或许只是冷眼旁观。到底是谁在推动局势升级?又是谁在幕后牵引线索?国际社会是否真的关心中东的和平,还是在这块敏感的土地上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权力游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