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懂懂,一个在互联网江湖混了十几年的老炮。最近总有人问我:"现在入局互联网是不是太晚了?普通人还有机会吗?"我反手甩出三个正在爆发的野路子,身边已经有95后宝妈靠这些赛道月入五位数,关键是不用露脸、不用囤货,手机就能操作。
【一、AI+垂直场景】
GPT-4刚出来的时候,我表弟把家里10亩茶园抵押了,all in搞AI线下培训。结果你们猜怎么着?三个月烧完10几万,学员作品连县城影楼都不收。这孙子蹲在我家门口哭,说被科技博主忽悠瘸了。
真正赚钱的姿势是这样的:别碰需要重资产的领域,去找"AI+传统行业"的夹缝机会。我有个在郑州的90后姑娘,给工地甲方做AI施工图审核。建筑公司传统审图要3天,她用训练好的模型3小时出报告,一单收2000块。
实操指南:
去BOSS直聘搜"AI需求"最多的传统行业(医疗、教育、制造业排前三)
在抖音找10个该领域的中小企业主直播间,看他们吐槽最多的痛点
用GPT-4、通义等开发轻量化工具,定价控制在人工成本的30%
最近接触到的暴利玩法:帮乡镇诊所做AI预问诊系统,患者扫码填症状,AI生成初步诊断建议。这套系统技术成本不到500块,关键是你得教会赤脚医生怎么用。
【二、银发经济互联网+】
去年重阳节我之前的学员做了活动:在18线老家县城的菜市场门口支个易拉宝,写"教老年人玩短视频,免费领鸡蛋"。一天加了500个退休阿姨的微信,之后他如法炮制,在当地加满了3个老年人微信,现在这些阿姨每个月给他带来2万+的收益。
怎么薅老年人的羊毛? 记住三个关键词:怕死、怕孤独、怕落伍。我朋友圈有个更绝的,给养老院做VR探亲服务。子女下单后,护工帮老人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子女坐在对面聊天"的全息投影。
普通人能做的银发生意:
老年大学线上化:书法课、广场舞教学包(录播课+直播答疑)
适老化产品评测:专门测老年鞋防滑性、助听器降噪效果
怀旧经济:修复老照片+AI上色,客单价298起
最近发现的暴利细分领域:临终关怀线上社区。帮重病老人录人生回忆录,做成电子书传给子孙。别觉得晦气,有某团队靠这个赚了大钱。
【三、本地生活数字化转型】
我小区门口开数10年的老面馆,去年被个99年小姑娘干趴下了。这姑娘不开实体店,在美团、抖音上架9.9元重庆小面,她同时运营5个类似的店铺,还请了小姑娘直播,日流水轻松破万。
2025年本地生活的赚钱密码:把线下服务切成100个收费点。有个团队给洗车行做数字化转型:普通洗车30元,他们拆成"高压水枪冲车5元+泡沫清洁10元+内饰擦拭15元"。客户觉得便宜反复下单,老板反而多赚40%。
普通人能抄的作业:
短视频探店进化版:帮商家拍"后厨卫生巡查"视频
社区资源数字化:整合小区闲置婴儿车、轮椅做租赁
本地生活服务聚合:把开锁、通下水道、家政做成会员制
最近让我震惊的案例:某团队在18线县城做"红白事数字化"。把当地殡葬、婚庆服务做成小程序,抽佣5%,短时间快覆盖了一个县城。
【记住三个原则:】
找离钱最近的轻资产模式
专薅传统行业的转型焦虑
用老年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赚钱
2025年的互联网江湖,不再是巨头们的游戏。当巨头在AI战场上互相厮杀时,真正的金矿正在下沉市场、在老年社区、在街头巷尾的传统店铺里闪闪发光。你需要的不是成为科技大神,而是比其他人早3个月发现这些正在漏金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