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苏联到今天其直接继承者之间,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这个变化最根本性的意义就在于,苏联虽然畸形发展军事重工业,导致苏联内部的实际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其当时的国力,可用展示给世人的外在表现。但是无论怎么说,苏联毕竟还是冷战两级体系中的其中一级。因此苏联方面的一行一动都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但是苏联的崩溃是全体系的崩溃。在苏联崩溃废墟上重新建立的新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不是世界顶流。最大的变化,其实就在于从地球这个人类大舞台的中心,不断地靠边站。虽然苏联继承者仍然堪称当今全球的一个有数的大国。但是整体影响力和当年的苏联是完全无法全面对比的。即使苏联继承者仍然不断地出现在全球博弈的各种“上镜”事件中,但是全面的去工业化是潜移默化的最大问题。
这就导致苏联时代的工业品虽然也算不精良,毕竟在全球还有一些固定的客户。而到了当今,谁还在批量使用苏联继承者产出的、大批量的日常工业产品?反正民品里面,肯定近乎为零。不但苏联继承者的工业制成品在全球市场几乎绝迹,就是在前苏联的范围之内,都已经很少见到。即使有极少数普通工业品还存在市场上,那也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因为其本国的消费者都不买账,何况再谈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因此前苏联曾经庞大的工业体系的产能已经大部分分崩离析或者干脆已经不复存在。前苏联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当今几乎完全靠农矿资源和能源作为出口和维持本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来源。但是初级能源和矿产品在全球并没有什么垄断性。因此苏联继承者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会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而进入过山车状态。
油价回升对主要的原油和大宗商品输出国,原则上当然是好事。但是却对输入性T胀也几乎毫无抵抗力。这都是综合性去工业化以后的长期后果之一。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了,海陆空天的各种武器系统,也算是工业产品的一部分。苏联继承者在武器出口方面,多年来仍然做得相对不错嘛,怎么就敢说苏联继承者的工业品完全没有竞争力了呢?实际上苏联继承者对外输出的武器类工业品仍然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也是苏联解体后前20年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继续发挥了苏联时代影响力的余热,和吃了传统印象分的红利,而当时一些国家也买不到美系的类似先进武器系统,因此给苏联继承者提供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武器类工业品出口的繁荣期。但是这个繁荣期输出的武器系统,基本上都是苏联时代就已经基本完成研发的。相反,苏联解体之后研发的一些武器系统,后期销售状况就相当一般。
最典型的,比如SU57这种所谓的重型隐身机,到现在的对外销售记录仍然为零。这还是在各种推销手段都用尽的情况下的结果。而最近十年,随着各国客户对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苏联继承者的大宗武器出口形势已经越来越惨淡。今后这种困难程度,只可能越来越严重。想彻底改观已经很难!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苏联继承者在最近30年,独立完成研发并且装备的新式武器系统可可谓凤毛麟角。其三军精锐战役集体的大部分现役主战武器,不是苏联时代就有的,就是在原先设计的基础的局部升级版而已。比如海军水面主力仍然是苏联时代的老式巡洋舰;空天军的轰炸机仍然是图160和图95改进型。陆军的T90主战坦克也是在T72的基础上升级而来。而像SU57这类全新战机,到现在,在其本国,都没有形成成建制的战斗力。
当然说最近30年,作为一个大国的军队,没有装备任何新型主战武器系统也是不对的。伊斯坎德尔地对地短程弹道导弹,就是极少数成建制装备的新系统之一。这种导弹在其本国内部的自用版本,射程高达500公里;打击精度可以控制在30米之内,拥有接近400公斤的多型号弹头。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不到5分钟的时间差;期间飞行轨迹复杂,非常难以防御。因此可算是当今E军手里为数不多的新型杀手锏武器系统之一。北约方面对此是非常忌惮的。因为北约在欧洲方向的大部分一线作战系统,不论是空军基地还是陆军出击节点。一旦被伊斯坎德尔地对地弹道导弹锁定,那么必然会在短时间内遭受难以承受的重大打击。虽然北约也把萨D等反导体系部署到了东欧和东南欧,但是即使萨D系统,对这种密集来袭的弹道导弹的拦截概率,
也很难超过50%。而伊斯坎德尔地对地短程弹道导弹系统是单车可以携带并发射2枚。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时间不到1分钟;2枚或者多枚导弹可以同时打击同一个目标。如果前一枚导弹被拦截而后一枚导弹突防成功,这也是被打击方无法承受的。可见作为一种战术战役常规打击的利器,伊斯坎德尔已经成为整个北约最害怕的常规作战手段。那么伊斯坎德尔系统有缺点吗?要狼山说,肯定有缺点,而且其缺点还非常明显。这个系统的最大缺陷不是在武器的基本性能和生产质量上,而是在其基本的装备数量上。说到底就是实际装备数量太少,都不够一个基本火力基数的。伊斯坎德尔系统以导弹旅为基本作战单位。一个导弹旅下辖3个发射营,而每个营有9辆发射车,一个旅就有27辆发射车;随时可发射的是54枚导弹。另外每车还有1套复装填的导弹。
因此每个发射旅,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应该装备108枚导弹。E军本来计划到2015年,完成装备至少5个伊斯坎德尔的导弹旅,共计540枚导弹。结果到了今天,居然连3个旅都没有装备完整。一个相对最完整的导弹旅,被专门部署到了加里宁格勒这个飞地上,作为对抗北约的杀手锏存在。而在本土其实只保留2个发射旅。这两个本土的发射旅到现在是否装备完整,有没有200枚导弹的实弹,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因此虽然伊斯坎德尔导弹非常好用也让北约担忧,但是其现有总数都不够第一波战略性火力覆盖。满打满算只有300枚战术弹道导弹可用,这个现状,说到底也是苏联继承者财力和军工生产组织力都整体下降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与各种先进弹道导弹动辄数千枚起步;导弹不够,还有至少十万发叫做“重型远火”随时待命的那家,是完全没法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