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弹药和食物一样,是每一个士兵必要的补给物资。然而,每个人的体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携带无限的弹药。
那要携带多少才是个好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同的国家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英国,步枪手携弹量146发、司登冲锋枪手160发;
在德军,步枪手65发(算上弹仓预留的五发),冲锋枪手224发(算上弹匣32发);
在日军,步枪手125发。
众所周知,日本是同时期工业国当中实力最弱的末流,而德国是与苏联、美国同处第一梯队的工业强国。
奇怪的是,日本步枪手的单兵携弹量,却有德国步枪手的两倍之多。
那么,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一、沉重的弹药带,后勤的不足其实,与单兵的携弹量直接相关的,是士兵身上的武器类型。
由于自动武器子弹消耗快,所以相应士兵的单兵携弹量也要更多。但二战时期最为普及的单兵武器是栓动步枪,具备连续射击功能的冲锋枪和机关枪相对较少,明显不符合这个规律。
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大盖,由三零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改造而来。其重量为4千克,和德军98k差不多,但其有效射程460米就要逊于98k。
三八大盖的“三八”指的是明治三十八年,也就是从日俄战争后就一直装备于日军,是一款老枪。
但纵使德军有各种先进的重武器,他们的步枪也和日本一样,还停留在19世纪末的水平。
98K是Gew1898年式步枪的缩短版本,它和三八大盖两款枪在参数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98k的有效射程虽有近八百米,但显然已经超越了肉眼可视距离,属于威力过剩。实际交战中,四百米都互相看不见对方。
在两枪射速和TTK相差无几的前提下,后勤条件就成了决定士兵携弹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单兵携弹量高不代表物资丰富,因为肉体的负重能力是有限的,携带的东西越多,就意味着在战场奔袭时消耗的体力越多,增加行动不便的烦恼。
所以,军队会尽可能地把运输、存储弹药的重任交给骡马或机械化辎重单位,减轻士兵的负担。
而日本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太低,对他们来说,多山川丘陵的中国关内战场就是一个后勤地狱。一旦离开交通发达的平原,日本炮兵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中国军队就能抵挡日军的进攻。
形成这种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后勤跟不上。
同时期,德军则通过机械化运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打击力。而日本不仅机械化比不上德国,连骡马运输也难以保证最低需求。
战前,日本培育的军马品种还不错,足以与欧洲马匹相竞争,并广泛装备于轻骑兵,但用于辎重运输的马匹还没有成形。
因而,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辎重主要靠两轮马车,提供畜力的牲口是从乡下掠夺而来的耕牛,其运输能力与德国的重型马车不能相比。
在平原,日军的后勤还勉强过得去。一旦进入山区,日军的后勤保障水平就会跟中国军队持平。
对于这样的部队来说,为了保证作战能力,让士兵携带尽可能多的子弹是唯一的选择。因而,日军宣扬武士道精神,夸大精神胜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他们的物质上的缺陷。
二、日本兵的弹药盒日本兵身上携带的120发子弹,就分别被放置在三个弹药盒里。
在每次战斗之前,日本鬼子都会给三八大盖装上五发弹夹,并在前腰带的左右两侧悬挂两个小弹药盒。其中,每个小弹药盒都可以装六排弹夹三十发子弹,后腰还有一个60发容量的大弹药盒。
那么,这三个盒子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步兵单位的作战是围绕着机枪进行的,所以必须优先确保机枪弹药的供应安全。
根据日本陆军战术手册规定,士兵身上的这些子弹不全是自己用的。这一点和英军很像,英国步枪兵上战场也会带上两个布伦机枪弹匣。
而日本兵后腰部的60发子弹,就是供应机枪的,军官可以允许士兵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未经许可,士兵绝不能打开后腰的子弹盒。
当时,臭名昭著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俗称,那就是“歪把子”。
日本的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大盖步枪一样,都使用6.5×50mm口径子弹,并且歪把子的弹斗可以兼容三八大盖弹夹。
既然弹夹相同,那三个弹药盒用哪个不都一样吗?为什么非得使用后腰弹药盒里的子弹呢?
其实,虽然三八步枪可以使用歪把子的子弹,但歪把子机枪并不完全通用三八步枪的子弹。
这是因为,若以当时日本的工业材料和技术,无法解决机枪快速射击所产生的高温问题。歪把子使用普通步枪弹后,高温会使枪管在短时间内烧红弯曲,使机枪失效,甚至还会引发殉爆。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另外一种减少装药量的子弹。通过减少单个子弹产生的热量,以增加机关枪的使用寿命。
所以,日本兵后腰大弹药盒里装着的其实是另一种特制子弹,专门用于机枪。
在二战中,日军子弹种类繁多,即使是步枪弹也有细分。例如日本兵左侧弹药盒的30发圆头子弹用于近距离射击,右侧三十发尖头子弹用于远距离射击。
此外,在机关枪队中,也会有不同的分工。
其中,机枪手是主力军,弹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身上携带的子弹数量不少于150发。在一旁的副机关枪手,则必须携带300发子弹。
因此,机枪正副手需要在一场战斗中携带480发子弹,这还不包括其他士兵携带的子弹。可见,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以牺牲体力为代价弥补了后勤的不足,保障了弹药供给。
三、强大的后勤能力,极轻的单兵负重相比日军,同时期的德国军队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机动化的后勤保障,军官们可以更加注重士兵在战场上的身体保养。
德军一个装甲师拥有卡车两千辆,步兵师则是五百辆。这意味着几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子弹都可以随时在后勤车辆上补充。
在正常情况下,士兵只要携带一次常规战斗所需的基本弹药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工业化程度高,许多国家境内都有数量可观的铁路、公路、桥梁,并且地势平坦。德国的车辆可以直接上路,后勤保障部门也能尽快将子弹送达,不用担心在战场上出现打完子弹没有补给的情况。
在平时,德军步枪手身上挂着两个弹药包,每个弹药包三十发子弹,共六十发子弹。在欧洲战场上,这60发全威力弹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战斗。
而作为班组核心火力的机枪组,其弹药只需要副射手和弹药手携带就行了。射速快、弹药消耗大的MG42机枪能够普及到德国步兵班组单位,也正说明了德军后勤水平的优势。
所以说,日本步枪兵和德国步枪兵用于战斗的子弹数相同,都是六十发,只是日本兵在这一基础上又加上了机枪子弹,把机枪弹药供应的压力均摊到每个士兵身上。
二战前期,德国装甲部队席卷西欧,所到之处敌军一溃千里,收获这一效果的核心战术是闪击——充分发挥飞机、坦克、摩托车、装甲车等载具快速移动的优势,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击溃其防线。
兵贵神速,闪击战之所以能制胜,在于机动性。闪击波兰的时候,德军把这一战术贯彻到了每一个作战单位,单个士兵也不例外。
在体力相同的前提下,士兵们的负重越轻,速度越快。士兵携带的各种物品也尽量删繁就简,顺应轻量化的大趋势。
所以,让班组里每个步枪兵都背上几十发机枪子弹的事情,很少会在德军当中发生。
然而,德军的这种后勤优势并没有持续多久,苏德战争打响之后,这一切都开始逆转了。
欧洲的地形从西向东是一个喇叭口,越往东,战线越长、兵力越分散。再加上德国没有掌握对苏的制海权,所以东线的后勤一团糟,变成名副其实的“神圣骡马帝国”。
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有欧洲战场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日本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携带比德军还多两倍的子弹,只是因为后勤保障水平没有达到现代军队的门槛。
让士兵多带些东西并不是件好事,也不意味着日军的作战物资就比德军更充足。
而中日战争,则是一场落后农业国与初级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日本的后勤保障水平虽未达到现代军队门槛,但他们一个兵身上的子弹就足够装备中国军队一个排。
幸好,当时的中国虽然是弱国,但军民上下拥有永不言弃的持久战决心。日本终究是个蕞尔小国,他们的战线能拉多长?战车能开多远?负重两倍于德的子弹就能打赢中国人吗?
国力羸弱,终究会有被拖垮的一天。
文/和平之风
小编根本没说到核心问题。德军当时步兵班的火力配置是以MG42为核心的,班组所有士兵都是为保障机枪输出服务,98k步枪的战术目标是防止敌人步兵过度逼近机枪射手。而在远距离上,敌人步枪能拼得过机枪?至于鬼子,那是真的要靠38大盖杀敌。你说鬼子有掷弹筒?鬼子并没有配发到每个步兵班,而且主要用来狙杀国军机枪组,并不是火力输出核心
鬼子的步枪弹跟机枪弹通用的,一部分步兵需要给机枪携带一些弹药,而且鬼子有俩个子弹袋,备用子弹袋的子弹是不能乱用的,
塔利班笑而不语
德国步兵班的步枪手要帮机枪手携带弹药的[汗]
有多少士兵,5发子弹没打完刘挂了。真实战场又不是使命召唤,带1万发子弹还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