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湖南卫视播出的新电视剧《小巷人家》才刚开播几天就好评不断。剧中闫妮,蒋欣的演技再次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网友不禁感叹又一良心剧的出现。这部剧,不仅演员们的演技在线,整个剧组的设计包装让网友直呼:够真实,够“穷”!
《小巷人家》:一面镜子,照见国产剧的真与假
国产剧,这片曾经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情感的沃土,如今却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高楼大厦、高奢品牌的服装、无瑕的妆容,这些元素充斥着屏幕,却难以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
难道一部剧的目的就是捧火某个明星,肆意展示不凡的颜值?
湖南卫视新剧《小巷人家》的出现,简直是让观众疲惫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它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描绘,对时代印记的细致刻画。
它以一种近乎朴素的方式,贴近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更引发了我们对当下国产剧的思考。这部剧,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产剧的真与虚。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场景还原:在细节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年代剧,不言而喻,就是要展现特定年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文情怀。可是许多国产剧却在场景搭建上敷衍了事,将奢华的布景强加于“穷人”角色,导致剧情与设定严重脱节,让观众倍感出戏。
《小巷人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剧组没有选择搭建华丽的布景,而是深入实地取景,力求还原70年代末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这部剧为其他影视剧打了个行业标杆,展示了什么叫做用心打磨,不糊弄观众。
看看这部剧,再想想那些所谓的“年代剧”,高下立判。
剧中闫妮饰演的黄玲一家,居住在一间狭小的房屋里。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面,无一不展现着那个年代生活的不易。
厨房里,被烟熏火燎的墙壁、缺角的砖块、生锈的水龙头,这些细节都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没有滤镜,没有美化,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写真”。
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剧组在宁波老街的取景,不仅展现了当地特有的地域风情,更唤起了不少七八十年代观众的集体回忆。这才是真正的年代剧,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活的敬畏。
新剧开播就“引爆”全网,究竟是给观众们下了多少剂量的“迷魂汤药”?
演员演技:于平凡中绽放光彩
一个好的演员,能够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情感间的细微变化。
近年来一些国产剧的演员却常常沉迷于“偶像包袱”,难以真正融入角色,导致表演浮夸、失真,网友直呼没有代入感,经常跳戏。
《小巷人家》的演员们,则用精湛的演技,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他们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闫妮饰演的黄玲,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她的生活单调没有色彩,除了做家务就是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尽管生活贫苦,但她依然持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闫妮的表演,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她将黄玲的勤劳、善良、隐忍,演绎得淋漓尽致。她臃肿的穿着,不离身的袖套,都成为了角色的标志,也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蒋欣饰演的宋莹,一个精炼果敢,洒脱不羁的女性。她虽然生活在小巷里,但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蒋欣的表演,既有女性的柔美,也有时代的烙印。她鲜艳的服饰,一头卷发,都展现了那个年代女性对美的理解和对平凡生活中的激情。
她们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角色,却都将“穷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刻意扮丑,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有的只是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她们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小巷人家》的大爆,很程度上是取决于演员们对角色悉心雕刻。他们用极具征服力的演技实力,赋予了角色生命,也为国产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部剧告诉我们,真正的演员,重要的不是所谓外表有多好看,而是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对生活的感悟。
依靠演员的用心加持,难道剧组草草应付了事就能躺赢?
良心剧:是“演”穷人,还是真穷人?
国产剧市场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对现实的扭曲和对“穷人”形象的误读。
一些剧作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或迎合市场需求,将“穷人”设定得过于戏剧化、脸谱化,甚至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基础。这不是违背了真实还原社会现实的原则吗?
国产电视剧,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演剧”这个肤浅的层面。编剧和导演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穷人”就等于穿着破烂、蓬头垢面,或者为了突出主角的“励志”,刻意将他们的生活环境设定得极端恶劣。
这种对“穷人”形象的刻板印象,不仅缺乏真实性,也缺乏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与这些虚化的剧情相比,《小巷人家》则显得格外真实和接地气。剧中角色的穿着、饮食、居住环境,都与他们的经济状况相符。
黄玲一家挤在狭小的房子里,衣服颜色暗淡,甚至补丁摞补丁;他们吃的饭菜简单清淡,没有大鱼大肉,只有粗茶淡饭。这些细节全部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这部剧自开播以来热度不断,主要是依靠于剧中本身的设计细节。
它没有刻意去“演”穷人,而是通过时代的印记真正的展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穷”。它更没有回避现实生活的不易,更没有美化生活的艰辛。
细节之处见真章:小物件,大时代
一部优秀的年代剧,不仅要还原大场景,更要注重小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才能真正唤起观众的时代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小巷人家》在细节处理上可谓一丝不苟,用心琢磨。
从带花的暖水瓶、火炉上的烧水壶、厨房里的竹编菜篮子,到招待客人时桌子上的盘子和零食,每一个小物件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风貌。
剧中多次出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些物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却是满满的回忆。
黄玲对缝纫机的珍视,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勤俭持家。一件衣服破了,舍不得扔掉,就用缝纫机补一补,继续穿。
这种节俭的习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尤为常见,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外,剧中还展现了80年代的新兴产品,例如电冰箱、彩电等。这些物件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预示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小巷人家》的成功,离不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正是这些小物件,串联起了那个年代的点滴生活,也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
笔者认为
在未来,希望国产剧有更多的良心剧组拍摄,并且创作灵感都源自于真正切切的现实生活中。想必这样一来,没有热度反而是不现实的不是吗?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小巷人家》这样的作品,它们真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小巷人家》的成功,不仅是对过去时代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影视行业高质发展的启示。它提醒国产剧要贴近现实,更要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大众日报:2024-10-31《《小巷人家》温暖热播中,多元烟火群像展现时代印记》
光明网:2024-10-31《《小巷人家》:以喜剧画风包裹着温暖向上的内核》
红星新闻:2024-10-29《《小巷人家》开播,正午阳光回到熟悉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