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那篇文章,掀起滔天巨浪,汪东兴怒指:砍旗之作

浩舞默画历史 2025-01-21 10:46:46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78年5月,胡福明的一篇文章刊载于《光明日报》,旋即引发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那些认为写得好的人纷纷拍手称赞,视其为中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可见胡福明的贡献不可估量。

认为写得不好的人,例如汪东兴甚至说出了:

“这篇文章是在砍红旗,被这么多的报纸刊登,首先宣传部就应该承担责任!”

图为毛泽东与汪东兴、护士吴旭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汪东兴这种“砍红旗”的论断,不仅是将胡福明的文章推上了风口浪尖,连带着他本人也遭受了不小的议论!

那么,胡福明写得这篇文章究竟是什么内容?

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一、 写作背景

胡福明出生于1935年,彼时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其家境贫寒,他数度濒临辍学去务工的境地。

幸得一位共产党员赏识胡福明勤恳好学的品质,出资助其完成学业,他才得以从北大新闻系毕业。

胡福明在校时对哲学知识颇为热衷,毕业后,便被我党安排于南京大学教授哲学。

长久的治学与授业经历,使他对哲学有着深邃的理解,从而具备了撰写哲学领域研究文章的根基。

就像是一名将军成名于一场战争,一位作家成名于一部作品一样,胡福明能够留名青史,得益于一篇文章,有关真理的探索标准问题。

在写下这篇让自己名噪一时的文章前,胡福明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

当时是1969年,胡福明和学校的一批文科老师被安排到了溧阳一片果园劳动。

之前是拿粉笔,突然变成农业劳动,这让胡福明和同事们都很不适应,但面对组织安排的任务,大家也没有太多抱怨,只是安心劳作。

胡福明每天干完活以后,就会返回当地一个农户家中,在鸡窝旁边打地铺,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住在十几里以外,如果胡福明想要看望家人,还要在劳作之余请假。

这种生活对于胡福明这种文人来说十分劳累,也让他在生活之余重新思考着往日在书本中探索的哲学知识。

在一开始,胡福明对于社会上产生的许多问题并未有着太清晰的结论,一直到重返学堂以后,胡福明才开始认真探索起社会乱象产生的具体原因。

当时胡福明翻阅了很多的书籍,诸如《毛泽东选集》、《马克思选集》这些,逐渐有了一篇关于探索真理标准的文章框架。

仅是一个框架,远远不足以写出这篇轰动一时的文章,胡福明为了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关注着社会主流报刊登载的内容,最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话题。

那就是在1978年2月的时候,“两报一刊”同时发表了《学好文章抓好纲》的文章内容。

当时文章作者在其中提到一句话: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的口号。”

虽然这个口号提出以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但胡福明很敏锐的意识到,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并未遵循马克思的科学理论。

二 、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是一切事物为条件所转移的,真理具备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两个凡是”明显是不符合这其中道理的。

就连毛主席也在自己的《实践论》中提出过更加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想要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就要先尝尝梨子的味道,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福明不认同“两个凡是”的口号,所以在自己的文章草稿开篇的地方,就写下了自己的见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胡福明开始到农村调查民众的生活情况。

这个过程中的社会现状给予了胡福明很大的启发,最后确定了破解“两个凡是”问题的关键,就是实践!

而在《学好文章抓好纲》这篇文章刊登不久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1978年3月,有人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简短且颇具学术性的文章,题为《标准只有一个》。

胡福明敏锐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与自己相契合的,决定在自己文章里面更加详细的阐述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的理论论述。

思路理清楚以后,胡福明就将自己关进书房里,开始专心写作文章,探索一条理论化道路上的真理标准。

胡福明撰写完成后,旋即将自己所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投递给了《光明日报》。

可让他没想到,写作本身就是困难重重,到了投稿这一步也是一波三折。

在最开始,胡福明并未意识到这篇文章的强大影响力,所以想让报社将其刊登在哲学版面上,这样也与自己哲学研究者的身份相符合,也与先前那篇文章处于同一版块。

然而,自投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报社都未予回信。胡福明心想,即便稿件不被通过,报社也理应给出拒稿的理由,不应就此不了了之。

既然是没消息,很可能是邮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报社没有收到自己的文章导致的,所以就又寄去了一份原稿。

三 、引发的后果

第二次投稿之后,报社给出了回复消息。

当时,与胡福明直接交流沟通的是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胡福明的初次投稿就被王强华卡住了。

胡福明 和 王强华

然而王强华给出的回应中并不是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好,而是认为太过惊艳,觉得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次冲击,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最后王强华给出了自己的结论,那就是会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但因为是作为学术文章刊登的,里面的一部分内容要进行修改。

就这样,胡福明将文章修改多次,最后才被王强华确定了刊登日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份修改样稿

可临到发表的时候,又被报社总编辑杨西光做出了改动。

杨西光在看过这篇文章以后,认为如果只是刊登在学术版块,看到的人太少,这样的好文章应该作为主要内容发布,刊登在第一版头条。

文章的刊登序列改变以后,原先被修改过的内容就变得过于温和了,因此上胡福明又专门修改了一次,最后确定在五月发布。

首任社长杨西光(左)和总编辑何若人

果如所有参与者所料,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经发布,即刻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有关的讨论者分化为两派,一边是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路明灯,另一边则是反对派。

在组织内部针对文章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汪东兴略带怒意的表示:

“这篇文章是在砍红旗,被这么多报纸刊登,首先宣传部就应该承担责任!”

汪东兴这种追究责任的结论,在当时是被许多人认同。

胡福明毫无惧色,声称在文章完稿待刊登之时,就坦言已做好坐牢的准备。

这场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后也引发了高级领导层的关注,最后在同年年底,华国锋为论战做出了最终结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华国锋在会议上说道:

“两个凡是这句话讲得过于绝对了,是不妥的。”

除此之外,在社会的激烈讨论过程中,邓小平也赞同了胡福明这篇文章。

从此往后,有关真理的标准问题才得以恢复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成为了改变中国发展路线的一句话。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南大杰出校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逝世——凤凰网江苏2023年01月03日 14:11:5

2.推动思想解放的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资讯2022-03-18 09: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