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粟裕的提拔和重用,为何说是毛主席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点睛之笔?

方圆君喜欢阅读 2024-08-06 01:11:56

我们都知道,主席选拔人才,从来都是任人唯贤,认为选拔干部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不过主席也说了:在选拔的过程中也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根据工作环境和人才素质的变化,在动态中选拔干部。

此外,还要能够大胆启用后起之秀,切勿求全责备,要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毛主席在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从不计较干部的出身、职业、文凭、学历、年龄和资历,只要是乐于学习,德行好的人,基本都能得到重用。

比如1962年,毛泽东在广东主编《政治周报》,以及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担任主编助理和专职教员的萧楚女,就是客店跑堂出身。

此外,还有26岁就担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既没有什么高的文凭,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身,他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刻苦与勤奋成为了一个才子。

田家英还有自己的一条座右铭:“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由于他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深受毛泽东的赏识。

从1948年到1966年,在这长达18年的时间里,田家英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当秘书,由此可见主席对他的赏识。

当然了,除了萧楚女和田家英外,还有一人,堪称是毛主席“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点睛之笔,他就是——开国大将“粟裕”。

我们都知道,粟裕是新中国开国“第一大将”;但你知道吗,粟裕将军并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出国留过学,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

相比于其他一些将帅来说,粟裕将军的出身比较“低”,也没有接受过军校的正规培训。

但是在战争的实践中,他的军事才能不断被显现出来,逐渐在军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上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仅30多岁的粟裕就已经凸显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仅在1938年到1943年5年时间里,粟裕所率领的部队就歼灭日伪军10多万人,尤其是1944年的“车桥战役”中,就歼灭日军近千人之多,攻克敌军据点13处,使苏北敌军闻风丧胆。

此外,“车桥战役”的胜利,还一举打通了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从而很好地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

而这些辉煌的战绩,也使毛泽东确信:粟裕是具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的!

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先后指挥了“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海段战役,一举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以3万人的弱势兵力迎战国民党5个整编师12万人的猛烈进攻。

尽管敌我兵力和火力悬殊,但仅一个半月左右,粟裕就在苏中地区创下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歼灭敌军5万余人。

苏中战役之后,粟裕又马不停蹄地挥师北上,与陈毅会和!

在如何行使军事指挥权的问题上,毛泽东亲自致电陈毅等人: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和之后,由陈毅领导,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则由粟裕负责。

从这样的分工,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对粟裕军事作战指挥能力的信赖。

而粟裕自然也不负众望,他指挥有方,战绩辉煌,三个月内就具体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几场大战役,均大胜而归。

就连陈毅元帅都直夸他是“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毛主席也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授衔仪式,粟裕原本是可以被评为元帅的,但他却主动要求降衔。将军此等淡泊名利之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1955年9月27日,周恩来将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是为新中国的“第一大将”。

可以说,粟裕将军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除了他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毛主席对他的赏识。如果粟裕是一匹千里马,那主席就是他的伯乐!

主席这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识人、用人智慧,着实令人敬佩!

0 阅读:12

方圆君喜欢阅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