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在电影《小小的我》中,仅靠一个佝偻的背影和一双扭曲的手,就让无数观众“破防”,成为大家口中的“年度期待”。
这部未上映就收获9000万预售票房的电影,除了易烊千玺炸裂的演技外,更是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引发了广泛讨论。
电影《小小的我》聚焦脑瘫患者刘春和的成长故事。作为主角的易烊千玺,为了诠释这一角色,做了长时间的准备。
不仅通过日常训练模拟脑瘫患者的动作,甚至为了追求身体的贴近感,在拍摄期间让自己“沉浸式体验”,以至于杀青后用了半年时间才调整身体状态。
预告片中,易烊千玺没有露过一次正脸,仅靠背影就让观众心疼到极致。
画面中,他的手弯曲变形,腿部青筋暴起,拖着疲惫的身体缓慢爬楼,这一幕让不少网友直呼:“是我见过最不像易烊千玺的易烊千玺!”
正是这种极具沉浸感的表演,使得角色的真实性跃然于屏幕,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易烊千玺对角色的塑造不仅停留在外形,更深入到情感和心理层面。
他说,演刘春和的过程让他对脑瘫患者的生活状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重新思考了人和命运的关系。
这样的敬业和真诚,是影片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电影中的刘春和,是一个在逆境中为外婆圆梦舞台的“英雄”。
而这一角色的灵感来源于三位真实的脑瘫患者——龚苏、夏一豪和岳铸,他们也是电影的顾问。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动容。
龚苏,用左手敲击键盘写诗,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夏一豪,活力十足,是一名热爱生活的“斜杠青年”,从事跑腿、送外卖、民宿管理等多种工作,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岳铸,喜欢唱歌、看书,在白血病患者的合唱团里用歌声传递温暖。这些真实人物的经历,不仅赋予了电影更多的可信度,也让观众感受到特殊群体的力量和坚韧。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告诉世人,脑瘫并不等于无能。比起怜悯和同情,他们更需要的是平视和尊重。他们不是“苦难的代名词”,而是生活的主角。
作为从流量偶像成长起来的演员,易烊千玺一次次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无论是《少年的你》中“刘北山”的狠劲,还是《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韦一航”的温柔,他的角色总能直击观众的情感。
如今的《小小的我》,则是他演艺生涯中的一次突破——他不仅是在扮演一个脑瘫患者,更是在演绎一种生命的力量。
为了演好刘春和,他长时间保持角色特有的动作状态,让手掌肌肉形成“记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自觉模仿患者的动作。
这种高度的角色沉浸感,也让他成为了新生代演员中最令人期待的“实力派”。
不少观众表示,光是预告片就让人忍不住落泪。
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同学,有人看到了康复科的病人,而更多人则通过角色,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易烊千玺。
《小小的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试图通过一个故事,让更多人关注脑瘫群体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的挑战与努力。
然而,电影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它过多渲染了残疾人士的苦难,而忽视了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和成就。
但更多人则认为,《小小的我》正在努力通过艺术的方式,打破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刻板印象。
毕竟,电影通过刘春和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的权利,即使再小的个体,也有追逐梦想的力量。
原定于春节档上映的《小小的我》,最终选择提档至元旦前。
这一决定,显然是对电影市场和自身质量的双重信心。
相比于春节档的激烈竞争,元旦档期的提前上映,不仅让电影能够更好地突出重围,也让观众在新年的开始就能感受到一份温暖与感动。
从票房数据来看,《小小的我》无疑已经成为元旦档的热门影片。
而电影之外,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同时也让观众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身边这些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小小的我》用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故事,带给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冲击。
脑瘫患者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同情的层面,而是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包容。
电影的成功,是一次艺术的胜利,更是一次社会的呼唤。
那么,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给予了身边的特殊群体足够的关注?在面对他们时,我们是否能做到平视,而不是俯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