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舰名源自京都府高雄山,高雄级重巡洋舰首舰,203.8m长,20.7m宽,满载排水量14800吨,装备5座203mm双联装舰炮、4座120mm高炮(1942年改装为4座127mm双联装高炮)、4座610mm双联装鱼雷发射管(1942年改装为4座610mm4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弹射器和3架水上飞机。1932年5月31日竣工,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重巡洋舰。下水仪式时,超过8万名民众前来参观,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开通东京至横须贺的班车,并通过收音机现场转播。
侵华战争期间,高雄号曾在上海进行登陆作战支援,并在华北方面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雄号被编入第2舰队第4战队,参加了马来亚、菲律宾、印尼、阿留申群岛、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岛、马里亚纳等地作战。莱特湾海战前,该舰被美军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造成大破。返回新加坡紧急维修后,又在1945年7月31日被英军潜艇攻击坐沉,直至日本战败,1946年被英国炸沉。
爱宕号
舰名源自京都府爱宕山,高雄级重巡洋舰二号舰,1932年3月30日完工,侵华战争期间以台湾为基地,在华南沿海支援日军作战。
太平洋战争期间,爱宕号曾长期作为第2舰队旗舰,参加了菲律宾、马来亚、中途岛、所罗门群岛、瓜岛、马里亚纳等地作战。1944年10月23日,在菲律宾巴拉望岛海域被美军镖鱼号潜艇发射的4枚鱼雷命中右舷,大量进水后沉没。
鸟海号
舰名源自秋田县、山形县交界的鸟海山,高雄级重巡洋舰三号舰,1932年6月30日完工,侵华战争期间曾在厦门沿海执行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鸟海号参加马来亚、印尼、印度洋、中途岛、瓜岛、马里亚纳等地作战。1944年10月25日的莱特湾海战中,该舰被美军舰载机猛烈攻击,造成鱼雷爆炸引发大火,幸存人员被藤波号驱逐舰救起后又被藤波号击沉。结果藤波号在第二天也被美军击沉,所有人员无一幸存。
摩耶号
舰名源自兵库县摩耶山,高雄级重巡洋舰四号舰,1932年6月30日和鸟海号同天完工。由于后续的最上级和利根级设计之初都是轻巡洋舰,所以鸟海、摩耶算是日本联合舰队最后的纯正重巡洋舰。
侵华战争期间,摩耶号在江苏、海南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参加菲律宾、马来亚、印尼、阿留申群岛、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等地作战,期间被美军舰载机袭击受损,返回本土维修时拆除一门主炮并加装高炮。1944年10月23日的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军潜艇鲦鱼号发射鱼雷击沉。
最上号
舰名源自山形县最上河,最上级重巡洋舰首舰,1935年7月28日完工,200m长,20.5m宽,满载排水量14000吨,装备5座155mm3联装舰炮、4座127mm双联装高炮、4座610mm3联装鱼雷发射管,搭载3架水上飞机。1939年,该级舰均改装为5座203mm双联装舰炮,并归类为重巡洋舰。
1941年,该舰曾赴法属印度支 那支援作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最上号曾两次发生碰撞事故。第一次在中途岛海战期间,为躲避鱼雷与三隈号重巡洋舰相撞,三隈号断后被击沉,最上号大破返回本土维修。维修期间,最上号拆除后方炮塔,改造为可搭载11架水上飞机的航空巡洋舰。
第二次在马里亚纳海战期间,最上号被美军舰载机轰炸起火后,又与赶来支援的那智号重巡洋舰相撞。撤出人员后,被曙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
三隈号
受损的三隈号
舰名源自大分县三隈河,最上级重巡洋舰二号舰,1935年8月29日完工。爪哇海战中,三隈号和最上号共同击沉美国休斯顿号轻巡洋舰、澳大利亚珀斯号轻巡洋舰。然而,中途岛海战中,两舰在撤退时相撞,损害较轻的三隈号受命掩护大破的最上号,中弹40余发,最终于1942年6月7日沉没,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舰。
铃谷号
舰名源自库页岛铃谷河,最上级重巡洋舰三号舰,1935年9月26日完工。太平洋战争期间,该舰活跃在西南太平洋地区。1944年10月25日的莱特湾海战中,铃谷号身中多发舰炮和鱼雷,引发爆炸、大火后沉没。
熊野号
舰名源自和歌山县熊野河,最上级重巡洋舰四号舰,1937年10月31日完工。受演习中遭遇台风受损的最上号影响,该舰和铃谷号都紧急强化了舰体。
莱特湾海战中,熊野号被被美军鱼雷命中,退出战斗撤回途中又被舰载机追击,甚至遭到两次己方战机的误击,不得已只好返回本土修理。最终于1944年11月25日在身中5枚鱼雷,4枚航空炸弹后沉没。
利根号
舰名源自关东利根河,利根级重巡洋舰首舰,1938年11月20日完工,201.6m长,19.4m宽,满载排水量13000吨,先使用轻巡洋舰规格的舰炮,随后改装为4座203mm双联装舰炮、4座127mm双联装高炮、4座610mm3联装鱼雷发射管。该级舰最大的特点就是4座主炮全部位于舰艏,腾出后甲板空间容纳6架水上飞机,战斗中主要用于扩大侦察范围。
太平洋战争期间,利根号参与珍珠港、威克岛、印度洋、中途岛、所罗门群岛、圣克鲁斯群岛、马里亚纳、莱特湾等地作战。随后作为联合舰队所剩不多的大型舰艇停泊在吴港准备本土决战,最终于1945年7月24日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筑摩号
舰名源自关东筑摩河,利根级重巡洋舰二号舰,1939年5月20日完工。太平洋战争期间,筑摩号转战多地,屡次负伤但无大碍,且不断强化雷达系统。1944年10月25日莱特湾海战中,该舰与友舰共同击沉美国甘比尔湾号航母,但在之后的作战中被美军舰载机发射的鱼雷命中舰艉,丧失动力后掉队,并遭到第二波进攻。在撤出幸存人员后,被己方野分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