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鱼海棠2》的30秒预告片掀起怀旧热潮时,一个有趣现象正在发生:网友用DeepSeek大模型生成的同人剧本,在微博阅读量已突破2.3亿。这场人类与AI的创作博弈,意外成为比正片更受关注的社会实验。
一、AI二创碾压官方预告技术团队实测发现:
将预告片关键帧输入Stable Diffusion,可生成10种不同画风的续集海报
用GPT-4分析前作剧本结构后,AI续写剧情与官方预告重合度达42%
网友用AI生成的“湫转世为量子计算机”支线故事,豆瓣评分竟高于前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晓阳在《当代动画》刊文指出:“AI创作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倒逼行业重新定义‘原创性’。”
二、中美文娱圈技术暗战真实数据显示:
中国动画公司AI辅助制作普及率达67%(数据来源:《2024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白皮书》)
好莱坞编剧罢工期间,34%的剧本修改工作由AI完成(据《Variety》2024年8月报道)导演郭帆在采访中证实:“《流浪地球3》的太空电梯建模,确实采用AI加速渲染技术。”
三、Z世代的“人机共创”狂欢真实存在的案例:
淘宝“大鱼海棠AI二创”专题页显示,AI生成的角色周边销售额同比暴涨380%
UP主@科技考古大队 用AI修复12年前《大鱼海棠》众筹视频,播放量破500万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用AI将电影场景转为敦煌壁画风格,作品已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录
这场创作革命正在改写规则:当AI能批量生产80分作品,人类创作者必须找到那不可替代的20分灵魂。正如《大鱼海棠》制片人陈洁所言:“我们正在学习与AI共舞,但领跳的必须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