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儿子们如不如孙仲谋

湓浦渔夫的故事 2018-10-17 10:41:57

曹操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在合肥与孙权的对峙中,占不得一星半点的便宜,最后不得不撤军,而孙权小曹操27岁,属于晚辈,曹操把孙权当做与自己的儿子辈做比较,也算是讨得一点嘴上的便宜,给自己补补面子吧,但是不管曹操当时说出这句话是真心称赞还是对“黄口小儿”的蔑视,孙权都是三国最后一个去世且活的最长的皇帝,吴大帝孙权的能力是得到了历史学家的肯定的,那么,若真心的进行一下比较,曹操的几个儿子又能否当得起孙仲谋呢?曹操对孙权的酸溜溜的称赞中又是否有着自己望子不成龙的无奈呢?

我们先来看看孙权的一生,孙权的父亲是一个虎将,当年联军讨董卓时曾一度攻入京都洛阳,后在争夺荆州时中计被刘表军袭杀。

孙坚

孙坚死后,兴平二年(195年),孙权的长兄孙策起兵征战江东,孙权跟随于左右。他性格旷达开朗、温柔多决断,又崇尚侠义,蓄养门客,与父兄齐名。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计谋商议,孙策感到很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任命时年十五岁的孙权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孙权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从这时起,年轻的孙权就已经开始走向江东集团的前台,此时的孙权还只是一个18岁的黄毛小子,但是他很快的适应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定。又分派诸将平定安抚山越诸族,讨伐叛乱之人,很快便稳定了江南局势。可以说,孙权是一个早熟的政治家,尽管有周瑜、张昭等人的辅佐,孙权依然凭借自己的成熟领导能力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在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期间,孙权三伐江夏太守黄祖,虽没有得到江夏,但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

孙权

不久,孙权就要面对上位以来的最大挑战,建安十三年(208年),东汉丞相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南征,驻守鄂北的刘备集团被击溃,曹操进驻江陵,这时的孙权面对两个选择,一是接受曹操的投降得到一个官职从此颐养天年。二是联合刘备的残兵孤军对抗曹操的百万大军。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足以对孙权能力下定论的,孙权在老臣张昭等一大批人主张投降的背景下,勇排众议,力主抗曹。最终联合刘备力量仅以五万之众击溃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孙权虽是幼年继位,聪慧仁爱,但却不乏英武之气,这是继承了其父兄的特点,但又不似其父兄般愚勇,赤壁之战后,孙权派周瑜、甘宁等人逐步蚕食荆州诸郡,且南下开疆扩土,将交州、广州等地纳入版图内,也解决了南方少数民族危机,稳固了后方。

当然,孙权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率先破坏了孙刘联盟,使得三足鼎立的局面成立,这是其他人认为孙权最没有政治头脑的一步棋,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孙权的人生最宏伟一刻,没有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战略,东吴只是个始终不能与魏、蜀抗衡的偏隅小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兼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北上襄樊作战之机,命吕蒙袭击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失败被杀,这一战孙权是偷袭盟友的老巢,尽管被人所不齿,但这也是孙权三国谋略的一部分,若关羽北上顺利,蜀汉光复,则东吴更无容身之地,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生存,谋略永远都是不择手段的。

荆州丢失后,刘备“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中原逐鹿计划打了水漂,还损失大将关羽,确实大为光火,不听劝阻,亲自举全国之兵压向孙权,这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举动,然而,孙权面对如此巨大的兵锋,又恰值吕蒙病逝,但还是能够沉着应对,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年轻将领陆逊成为都督,又是孙权人生中一个大手笔,果然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蜀军,刘备也在军中病逝。从此,蜀汉一蹶不振,成为了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和蜀汉又重修于好,共同与曹魏对峙,并积极联络辽东公孙氏,以牵制魏国后方,至孙权去世,东吴从此再无大兵压境的威胁,而可以稳坐东南,而孙吴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亡国的。

孙策

孙策对孙权曾有一番评论:“摧城拔寨,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其实还真不是谦虚,孙权在用人和谋略上确实比孙策高一筹,将军周瑜在孙权麾下释放出了自己的价值,文盲吕蒙在孙权的调教下终成一代名将,下级官吏陆逊、甘宁、潘睿等人都在孙权的破格提拔后斩获巨大功绩,孙权心胸宽广,敢于放权委任,这是成为一代君王的必要条件,而在濡须口一战,与曹操正面对话的孙权不仅表现出沉稳的指挥能力,而且能够纵横沙场,斩阵杀敌,让北方的曹操也不得不佩服在南方锦绣之乡也有如此勇武之气,这个文武双全的统帅形象顿时树立在已经步入暮年的曹操眼中,而此时的曹操又怎不能为自己的接班人问题而感到发愁呢?望见孙权,和脱口而出的实话,曹操心中其实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还真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啊!

曹操的长子曹昂一直是曹操最喜爱的,也是一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得力战将,如果没有宛城征张绣的那场意外,曹操很可能会让曹昂继承爵位,但是曹昂为保护曹操而早死使得曹操一直以来心怀愧疚,曹昂死后被封丰悼公,也是以示自己的悼念之情,曹昂的能力怎样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至少是个让曹操省心的孝子,在曹操心中的继承顺序也一定排在第一位的。

曹昂

排在曹操心中第二位的当属著名的神童曹冲了,曹冲字仓舒,很小的时候就有成人的智慧,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曹冲善辩解而且宅心仁厚并因此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曹操很喜爱这个儿子,可惜建安十三年,曹冲13岁便因病去世。曹冲死之前曹操杀了华佗,此时曹操后悔:“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曹丕劝慰,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大幸啊。后来曹丕篡汉也曾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曹冲死后,追封邓哀王。

曹冲称象

以上二子都是曹操十分钟爱的,但是都因为早逝而得不到能力上的太多认定,是十分可惜的,而从这两个孩子之后,曹操其实满意的儿子就所剩无几了。事实上,在濡须口之战时能够较受到曹操的关注的继承人人选就只剩下卞夫人生的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儿子。四子曹熊身体虚弱,不堪大任,后来早夭。三子曹植不用说,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曹子建才高八斗”说的就是他了,但是曹植这个人从小和名士接触太深,颇有魏晋人士的一种清谈浮夸之风,整日家中宴饮作诗为乐,虽有《白马篇》传世,诗中颇多抱负与志向,但却太过于做作和惊艳。在开头,曹操因为曹植的文才而偏向于选择他继承大任,但曹植文人作风太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并且多次因为饮酒耽误了军中大事,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曹植也从此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曹植失去了最后争夺世子之位的机会,以后更陷入颓废与饮酒之中,41岁时病死。

曹植就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天才,原本天资聪慧,但久负盛名,再加上被一些所谓的名士如杨休、祢衡、孔融等互相吹捧,最后连自己是几斤几两都不知道了,这样的不知控制自己的人确实难堪大任,曹操最后放弃了他确实是正确的决定。

曹植

二子曹彰其实很有特点,曹彰,字子文,名字里虽有个“文”字,却一生喜欢武艺,最不喜好文道,曹操给他取名恐怕极有深意,希望他多读《诗》《书》文武双全。曹彰“少善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曹操曾问他志向,他说,大丈夫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之乎者也的非大丈夫所为。北征乌丸时他以少胜多降服轲比能数万军队。因其胡须黄色,被曹操呼为“黄须儿”。曹彰也是曹操的一员得力战将,颇有战功,但是曹操却始终认为曹彰只知道打打杀杀,有勇无谋,而对治国又缺乏政治智慧,这是曹操不选择曹彰的最大原因,其实我却不这么看,曹彰虽勇猛,但也绝不是一个傻小子,能够在魏国建立之初屡建战功的将领,也绝不会是一个轻易受人摆布的傀儡,而且乱世当重武,一个文弱的书生是不可能荡平一个分裂的乱世的,曹彰的缺点虽然明显,但若安排能臣好好辅佐,不能说曹彰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不过曹彰身体不好,公元223年(黄初四年),年仅35岁的曹彰病死,有人说是曹丕下毒,但不管如何,曹彰的生平还是显示不出他有能够继承曹操大业的能力,曹彰虽勇猛异常,但是在曹操的心目中,他却不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事实证明,曹彰也确实早死,要让他与东吴的同辈孙权相比,显然,他还是非常不够格。

最后,曹操的选择只能是曹丕了,曹丕,字子恒,是卞夫人的长子,也是一位素有文采的公子,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曾著《典论·论文》,从学术角度上看,似乎比曹植的文学造诣更高。曹丕比曹植要低调的多,一直和名士、士人之间保持着亲密关系,曹操看来看去,也就是只有曹丕比较稳重放心了,而最终让曹操下决心选他的就是曹丕看上去是个文武全才,首先,曹丕从小便随曹操征战,曾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计,后任曹操年轻时担任过的五官中郎将一职,在曹操晚年出征时一直都担任许都的留守大任,因此,曹操认为诸子中只有曹丕有大局观,能够总览全军,事实上,在这四个较为出名的儿子中,曹丕的确是综合能力最强的一个,选择他也是矮子中挑长的的无奈之举,因为曹丕虽能干,但和老辣的孙权比较,还是太嫩了。从夷陵之战就看出了曹丕对战局的判断力不够。

曹丕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率大军攻东吴,开始气势如虹,颇有一举灭吴的征兆,而曹丕此时已经却派出几路大军在双方外围周旋而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决定性的夷陵之战,最后全都无功而返。曹丕安排这几军是想等吴蜀分出胜负后再去攻击胜者,以免一方被彻底消灭,这是一种消极平衡的态度,最好结果也只能是削弱吴蜀,并且迫使他们共同抗曹,这是对魏国不利的,而如果曹丕借吴国夷陵之胜共同伐蜀,那两国几乎可以平分蜀国,而魏国国力又明显强于吴国,三国的形势也可能会快速结束,但是曹丕没有这样的雄图大略和能力,导致了三国统一的时间还要延续到60年后。此后,曹丕又先后两次伐吴,也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而曹丕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和失误就是提拔重用了连曹操都怕的司马懿,导致曹家江山拱手让与他人。

司马懿年轻时就素有才学,而且奇谋善断,是个人才,曹操几次用强制手段征用他为官,虽然最后司马懿还是出仕了,但这几次对抗都体现了老司马的狠毒和隐忍,曹操都看在心中,此后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还是好的很,总是回护他,司马懿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这也是司马懿策略的一种,而曹丕就这样被他一直诓骗到去世前任命其为顾命大臣,并且再次诓骗了其儿子曹睿一世才彻底翻身。

司马懿

曹丕不会识人,导致乱用司马懿,但是话说回来,就算他不用司马懿,以他的能力可能又要亡国,所以说这也是曹家的命也。

综合比较,曹操在当时濡须口一战中,脱口而出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还真不是仅仅的占便宜心理,而是从内心出发的羡慕孙坚家有这么一个好儿子,而曹操环顾自己几个儿子,哪一个也比不上这个“孙仲谋”啊,曹丕四兄弟都这样了,其他的如曹宇、曹据、曹霖、曹彪之辈除了给曹家增加人口外几无其他作用,不提也罢。

哎!一生戎马倥偬的大英雄曹操,结果到了晚年却没有一个称职的接班人,想想,这才叫烈士暮年的悲壮吧。

不过,放眼中国历史,这样的“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剧情却总是不断的在重复上演,究其原因,当然是教育无方了,一般从底层混上来的高级将领,往往有着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对孩子娇生惯养,疏于管教,而且在自己的雄略光环下,儿子们的能力也根本得不到重视和尊重,这又导致了他们懦弱的性格,结果就真正成为了败家玩意儿。比如出身行伍的宋武帝刘裕经过自己的奋斗打下了半个中国,但是让其最宠爱的儿子刘义真担任大任,结果兵败失去了北伐的全部成果,而其七个儿子中,除了三子刘义隆外,其他全是奢侈无能之辈不得善终,刘裕英雄了一辈子,但是教育无方,还是过早的葬送了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南朝刘宋江山。而在生活中,有多少开创了事业的高官、富商却在下一代教育上翻了船,最后被坑爹的“二代们”所坑。

当然,曹操如果想有个心理抚慰的话,还是可以和老对手刘备比比的,刘备儿子刘禅在历史上也是个有名的昏君,比起曹丕之流当然是不如的,不过刘禅虽然资质平平,但却不糊涂,在位长达40年,没有一定的能力是无法办到的,但是名义上刘禅的亡国还是比曹家的要早点吧,这也算是给曹操最后一个安慰吧。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