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俄罗斯人指具有华裔血统的俄罗斯国民,根据2010年的统计,华裔俄罗斯人有近3万人。17世纪清军入关后,除了那些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人和“从龙入关”的人外,留在东北的满族人大多数都是清派驻瑷珲的八旗士兵后代,包括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
19世纪末以前,由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的居住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族群包括满族人、蒙古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索伦人)、达斡尔人、赫哲人,还有少部分尼夫赫人和库页岛原住民等少数族裔以及汉人。
17世纪中期,沙俄开始扩张至远东地区,与清朝接壤。1858年~1860年期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从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河,这也造成了“割地为侨”的局面:那些定居或务工、营生于被割让地区的华人被迫变成了“侨民”。
同时期关内人口膨胀加上自然灾害及战乱,导致饥鸿遍野流民塞途。清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以及出于“移民实边”的政治考虑,在1860年宣布开放关外地区,允许流民前往谋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从中国招募参战华工20万。加上早年由山东、河北等省自行奔赴阿穆尔、海滨边疆的20万华工,以及英国招募的欧战华工,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服役,经受不了残酷虐待,而经伊朗逃往俄国高加索地区的数万人,当时在俄国的华工共50万人。
据俄罗斯方面在1827年的不完全统计,阿穆尔地区的华工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3.25倍,乌苏里地区的华工数量增加了26倍,使这一地区形成“没有一个不使用中国劳动力的业主”的情况。日俄战争期间,乌苏里地区有相当多的华工回国。
从1906年开始到1910年之间,新进入俄罗斯的华侨和华工数量达到了55万人。19世纪6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前往俄国远东地区的华工主要来自山东、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其中以山东人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