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和98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及后来拍摄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让我们了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国历史。
曹操为什么要杀我们曾经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杨修?让我们分别从《三国演义》、《三国志》、《后汉书》等去寻找答案。
一、杨修出身
杨修字德祖,出身著名的弘农杨氏、杨修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任掌管天下军事的最高长官——太尉,比袁绍的四世三公还正宗,身世显赫、才识过人。杨修的母亲同样出身于显赫的汝南袁氏,袁术是杨修的舅父。
杨修身为丞相曹操主簿。主簿是汉代幕僚文官,通常参与重大会议决策、总管丞相府所有事情。放到现在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一职、属于国家领导人。由此看来杨修绝对是曹操的亲信。曹操历任主簿有:司马朗(司马懿的兄长)、杨修、司马懿、蒋济等,均是历史有名的人物。
二、小说里的杨修
正史和三国里面杨修的直接死因都是扰乱军心。但是《三国演义》作为历史背景的小说,对杨修的死因做了大量的情节铺垫:
其一:曹操视察自己所造的一所花园,临走时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唯独杨修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是嫌你们把门修得太大了,赶紧重建。”修好后曹操很喜欢,得知是杨修道破玄机,曹操表面上称好;
其二: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杨修看到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竟然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他们怎么把酥全部吃完了,杨修回答:“盒上写着丞相手谕‘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丞相命令。”曹操表面喜笑,心里却厌恶;
其三:曹操害怕在睡觉的时候有人暗杀,自导自演梦中杀死侍卫,只有杨修在侍卫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得知后更加厌恶杨修;
其四:参与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之争。给曹植出谋划策,让曹操更加讨厌杨修。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凭借对儿子的了解让曹操心中非常疑惑;曹丕暗地得知是杨修所教,偷偷禀告曹操,曹操听了大怒因此动了杀杨修的心思;
最后:就著名的“鸡肋”事件,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写的非常精彩,引人深思。作为曹操的高级幕僚长,必须要对曹操的心思揣摩透彻,但是看破不要说破,低着头去做肯定要比处处透露自己的小聪明要好。
三、史书上的杨修
正史对杨修进行了高度评价: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后汉书》记载: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三国志》陈思王植篇记载:
①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②裴注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鸡肋”事件发生于二十四年夏五月,杨修死于二十四年秋,所以“鸡肋”事件不是杨修的直接死因。在杨修死后,曹操给杨修父亲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与太尉杨彪书》:“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翻译后大概就是杨修仰仗家族势力,不与我同心,每每想用法纪去处罚他。以为他能改过自新,本想宽恕他的罪过,但唯恐他以后酿成大祸会连累足下全家,所以下令处置了他。
四、杨修之死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手下人才济济、对杨修的才能和品德肯定了如指掌。从史料分析,杨修的死因主要是参与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杨修所追随的曹植失势、曹丕被立为太子。在三国乱世之中,朝局稳定、政权平稳交接压倒一切。而以杨修的才干,和弘农杨氏对朝局的影响,以及杨修站队失误成了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曹操自感时日无多,必须将不安定因素一一去除。从曹操给杨修父亲的信中所写“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来猜想,如果曹操不杀杨修,曹丕继位后,有可能杨修会伙同其他大臣支持曹植争夺帝位。依据曹植的实力,很大可能不会成功,以反叛谋逆罪论处、确实会连累到弘农杨氏。
如果杨修转而支持曹丕,那历史上可能不会有杨修之死这个典故。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而杀杨修?司马懿是站在曹丕阵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