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航天员飞往太空前,为什么要吃避孕药?这是为了防止发生什么?

春秋玉史 2024-10-31 14:16:50

文| Y

前言

2012年,刘洋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成功完成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安全着陆成功出舱的她,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家。

还记得1961年,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成功进入太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虽然此后陆陆续续也有一些女航天员飞入太空执行任务,但数量却没有男生多。

按理说女生的柔韧度比男性好,而且身体娇小四肢灵活,经过专业训练也不见得会比男生差,那么为什么女航天员会少之又少呢?

不仅如此,很多女航天员在出发前,还会服用避孕药,这又是为什么呢?

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是科研需要

飞天圆梦,九霄揽月。

随着我国航天不断刷新“中国加速度”,那些经典瞬间已经成为历史定格。

从“一人一天”问鼎苍穹,到现在“多人多天”遨游太空,中国的“问天之路”也在越走越远。而这不仅需要创新的科研成果,也需要优秀的航天英雄。

例如我们熟知的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还有三度飞天,首位在太空驻留突破100天的聂海胜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但其实航天梦不止男生有,女生也有,而且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也是科研的需要。

不同于男生,想要成为中国的女航天员,她们要面临的,是比登天还难的考验。

首当其冲的,就是万里挑一的选拔。只有那些拥有上千小时飞行经验、技术超群的空军女飞行员才有资格叩响这扇大门。由于条件十分严格,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不仅要优秀,还要比参选的人更优秀,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预备航天员,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仅仅是漫漫长征路的第一步。成为预备航天员,并不代表她们就能正式参加飞行任务,因为她们并没有受过相关训练,所以还有长达两年的高强度训练,最终经过层层考核,成绩达标才算合格。

像水下出舱训练、失重训练、超重训练……等等,这些对于她们的日常训练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这些项目,每一个都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挑战,更别说航天员在真实的太空里了,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可能很多人没听过水下出舱训练,这个训练需要航天员身穿超过20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在巨大的水槽中模拟太空环境进行操作。一泡尿憋六七个小时是常态,更要命的是,她们还得克服水的阻力,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如果说水下训练还能找到些许现实的参照物,那么失重训练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因为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所以为了模拟练习,她们需要在高性能喷气机上,体验身体完全失重是什么感觉,并学习如何在空中保持平衡、进行操作,这对身体的协调性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而最“酸爽”的,莫过于超重训练,而这个训练是大多数航天员最刻骨铭心的。他们需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高达自身体重8倍的压力,这也是为了模拟飞船上升下降时的状态。那种感觉,就像是有千斤巨石压在身上,连呼吸都变得困难,五官也会被挤压变形。

其实在这里,并没有男女之分,大家都是航天员,所以不管男女,所有的训练内容和强度都是一样的。因为在太空面前,不分男女,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探索。

然而,即使经历了如此严苛的训练,最终能够叩响太空之门的女航天员依然是凤毛麟角。要知道,有些人甚至直到退役,也没能实现飞天的梦想。

2012年,随着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刘洋的名字也被永远载入了中国航天的史册。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她突破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和男性一样,同样可以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非凡成就。

而她的战友王亚平,则在2013年搭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并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讲课的中国老师。

2021年,王亚平再次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征战太空,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这两位巾帼英雄,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历史,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性的自信和力量。

事实上,在太空探索领域,女性不仅不是“弱势群体”,反而有着独特的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女性在微重力环境下,由于雌激素水平和镁代谢等方面的生理特点,更容易适应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再加上她们心思细腻、善于沟通,更能注意一些细节,可以在团队协作和心理调节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女航天员进入过太空。

不过和男生不同的是,一些女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会服用避孕药,这是为什么呢?

信息来源:新京报评论:中国空间站迎来首位女航天员,女性参与太空探索有多重要?|新京报专栏

太空生活不会影响女性生理功能

原来,因为女性生理结构和男生不同,所以每个月会有一段时间生理期。如果女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突然来例假,很有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所以人们担心女性的生理周期会成为太空任务的“绊脚石”,便试图用避孕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毫无缘由,毕竟,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一切地面上的理所当然都可能变成挑战。

不过也不用过度担心,大量研究表明,太空环境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合理的防护措施完全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中国空间站也为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准备了充足的卫生用品,并根据女性身体特点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

不可否认,女性在生理上确实与男性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绝非劣势,反而可能成为独特的优势。太空探索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思维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而这些正是女性所擅长的。

例如,王亚平在太空进行的“太空授课”,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更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太空的兴趣,这正是女性在太空科普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从最初对女性生理周期的过度担忧,到如今研究如何帮助女性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人类对女性在航天探索中角色的认知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女性参与太空探索,不仅仅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更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理解需要突破男女差异的局限,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太空梦想。未来的太空探索之路,需要男女平等、相互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共同描绘出人类文明的壮丽画卷。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太空站迎来新乘组!过春节、女航天员的特殊日子咋办?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其实从古至今,不管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还是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向往。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这些梦想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航天事业才开始起步,为实现太空梦提供了可能。

1997年,刘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半个梦想,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天空自由翱翔。但刘洋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心中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航天员,去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

2010年,得知选拔女航天员的消息时,刘洋没有丝毫犹豫地便报名了,好在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了一名航天员。为了实现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跨越,刘洋付出的努力,比旁人多得多,常常私下恶补相关知识。

众所周知,太空环境不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复杂多变,所以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对航天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为此,刘洋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训练。经过“魔鬼般”的训练,她学习掌握各种航天技能,克服了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

2012年6月,刘洋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尽管这是她第一次上天,但却表现的十分出色。

刘洋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也展现出中国女性在科技领域的非凡实力。

事实上,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例如屠呦呦,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灵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红,中国空间站“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她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明星”科学家,还有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刘洋、屠呦呦一样的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涌现出来,她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半边天”的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带藏乡学子“游”太空:有梦想,美好东西都能创造

2 阅读: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