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有始无终的链式反应

有爱评论区 2023-08-31 17:44:18

如无意外,《奥本海默》就是今年最强的大片了。

这不仅因为导演是诺兰、3小时的片长、大规模实拍、信息量巨大、再次展现了好莱坞电影的深厚底蕴,更因为影片在大制作基础上的强作者性,发出的那一声声直击灵魂的叩问。

老实说,《奥本海默》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能够展开来讲的方面也很多,像是人物原型、历史背景、拍摄风格、制作特色、故事主题、演员表演、视听体验、镜头细节、现实意义等等等等,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去聊……因此,我也只能拣感触最深的几个点来简单讲讲了。

我很喜欢昨天看完电影后自己写的第一句评价,就拿它来作为本文的总纲吧——奥本海默他们所担心的链式反应,并没有在核爆试验中发生,却在两颗原子弹被军车运走时,伴随着一声声锁链摇晃碰撞的振动传向了整个世界。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说起来有些可笑,我对《奥本海默》最大的第一印象是“传统”。

这部英美合拍的片子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但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最高规格的顶级大片,影片的主要角色里没有黑人、没有同性恋,没有时下身份政治的纷扰或美丽世界童话的幻象,相反,它虔诚地忠于历史,是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男人故事,有英雄、有赞歌,还有基于现实的严肃政治的哲学反思。

这一套“传统”价值观和创作理念,放在如今的好莱坞已经显得越发稀缺和古板了——好巧不巧,今年同时期上映的《芭比》,则是好莱坞新势力的典型代表,两者的相映成趣,搭配许多观众对《奥本海默》的追捧以及一些观众对诺兰“老白男”思维的批判,正是现实最有意思的写照。

更好玩的是,某种程度上,诺兰也是因为自己的出色能力和江湖地位,才能如此轻松坚持他的传统创作,这与影片后期奥本海默的处境是非常相似的。

不得不感叹,如此端庄、大气、严肃、在宏大叙事之余不忘个体思辨的作品,恰恰是我们喜欢上好莱坞电影的理由之一,“传统”同样是“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观看《奥本海默》是有一点门槛的,它需要你有足够的专注力,去接受将近3小时的人物对话与不断转场……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对人物/历史/科学等背景了解与否只是个添头,不会影响影片的精彩。

而且《奥本海默》不算一部偏文艺的“闷片”,只要你能基本入戏,就会感受到它抑扬顿挫且不失紧凑的节奏,以及海量庞杂的人物和细节。

诺兰这回又玩了他标志性的多线叙事,通过彩色的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与黑白色的施特劳斯调查听证会相结合,依靠大量倒叙回忆,慢慢挖出了人物背后的一切真相。

一场“裂变”和一场“聚变”在片尾聚首,共同引发了最终的核反应:一个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人,面对“后果”时的自问和自省。

个人感觉,此次诺兰拍摄《奥本海默》,在高概念创作上退了一步,在视听表现力上进了一步,与此同时,声音效果又比视觉效果更出彩、更抢风头。

以“三位一体”核爆实验这段高潮戏为例,伴随着原子弹爆炸后漫天强光铺满空间,声音被彻底抽走,时间放佛在此停止了,所有参与这场实验的人都沉浸在了这一瞬间的成功和喜悦里——直到20多秒后震天的爆炸轰鸣声打破了片刻的静谧。

在遵循“光速比音速快”的自然法则基础上,影片也利用这个时间差实现了现实性和戏剧性的交织升华。

眼前亮如白昼的夺目光芒和伟大成就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震耳欲聋、走石飞沙以及烟尘辐射才是漫长、延绵的。

更绝的是在影片中多次刷存在感的集体跺脚声。

这段音效的正式出场场合,是在原子弹成功打击日本人后、民众恭迎“造弹英雄”的礼堂里。

诚然,这段戏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他非现实的画面和声音,比如痛苦的嚎哭、尖叫、焦尸、呕吐等等,那些诡异的视听元素都象征着原子弹的毁灭与伤害,以及“始作俑者”的煎熬和苦楚,但跺脚声无疑更有代表性和穿透力,因为它意味着不可抑制的群体狂热,会把任何人送到任何无法想象的地方。

它出现在了奥本海默的现实里,自然也会出现在他的回忆里、焦虑里和恐惧里。

《奥本海默》全片中我最喜欢的音效,是美军军车拉走“小男孩”和“胖子”时开始不断回响的锁链声。

因为这是与故事主题高度相关的写意表达。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高频词汇,起初科学家们担心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不会停止进而导致毁灭世界,经过多次计算才确定几乎不会发生——可是当两颗原子弹被拉走,洛斯阿拉莫斯小镇归于寂静时,世界却仿佛只剩下了锁链摇晃撞击的声音,直至奥本海默回去苦等消息时都没有消散。

Chain成为了最精准的双关语和多义词,它既是用作名词的枷锁,亦是用作动词的囚禁,更是象征着原子弹面世后的链式反应已经发生、传递,并将永远世代延续下去。

从此以后,世界上每个人的因缘与业果都将与它有关。

施特劳斯的沉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他想扳倒奥本海默的初始动机貌似荒谬(自尊心受挫),但若是设身处地站在其立场上,他的理由、手段和目标都可以理解:

美苏争霸的冷战铁幕已经开启,由猜疑链和零和博弈主导的军备竞赛一旦形成,就没法再停下来了,积极主张限核、控核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不再是英雄,而是个添堵的麻烦,想方设法把他拉下神坛,才符合美国与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不停拷打着奥本海默的灵魂质问——自己主导实现的技术突破,带来的究竟是和平还是毁灭?

从客观结果来说,原子弹带来的当然是和平:它让叫嚣着“一亿玉碎”的日本迅速投降,避免了更多伤亡,提前结束了二战;它也让人类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时光,时至今日的我们,依然在享受它的福泽。

是的,相比起人类历史上频繁又高烈度的战争岁月,1945年以后的战争始终都维持在局部常规战争规模,再也没有出现过世界大战或核战争。

只不过,这种不正常的“和平”,都是建立在摧毁人类文明的巨大恐惧上的(从这点来说,让苏联与美国相互形成核威慑也没错)。

原子弹带来的核武器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运行的规则,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之后,人类头上将永远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奥本海默的“忏悔”确实有理: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只是世界毁灭与否,已与奥本海默无关了,就像《三体》中叶文洁所说“我点燃了火,却控制不了它”,人类命运齿轮转动的关键存在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每一代人都会有着和奥本海默相似的困境。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3-09-01 02:15

    路人一个,也去看了、好难。我承认自己品味低了,跟不上诺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