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足”或许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普通家庭看来,那些脱离普通工薪阶层的人,已经过得很滋润了。他们的后代不必考虑“二十年苦读加三十年房贷”,不必因为五斗米在职场委曲求全。
但达到那种水平的家庭,深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他们为了给后代争取更多资源和进步的空间,同样在付出努力。就比如换个地方生娃,以后的优势可能完全不同。
大陆明星“赴港生娃”成热潮,别谈情怀,优势太明显了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公开化,普通人开始更多地知晓其他阶层的生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刷新了很多家长的认知。
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大陆的明星或富裕家庭,选择“赴港生娃”。例如大幂幂、“娘娘”、马伊琍等。还有长相清纯但拒绝入圈,后来成为京东老板娘的小章,也是如此。
要说医疗方面,其实内地也有很多高端医院和专业技能强的医生;去那边就算付了足够的费用,依然存在人脉和偏见等方面的缺点。可为何她们如此热衷,已经逐渐成热潮?
谈情怀可能太假,最主要的还是明显的几个优势。先说说以前没有开放二胎时期,去那里可以用合规的方式给“老二”身份。
根据当地相关规则,只要在港出生即有户籍。这样既避免了高额的处罚,也不用遮遮掩掩。但她们的考虑绝对不止这一层面。
我们来看看拥有这样的户籍,对学生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当地的入校资格,没有正式的身份想要上学太难了。这跟我们国内部分大城市是类似的道理。
其次,更关键的在于升学上的“捷径”。香港的教育方式跟我们有差别,同时在国际上受认可程度会更高些。
学生无论是就读当地的大学,还是申请海外留学,都能用更便利和轻松的方式通过。而内地学生不仅门槛更高,连申请资料都复杂很多,各项资产证明都卡得很严。
而且,就算不去国外留学,回到大陆读大学不仅不会受限,反而还更简单。我们的高中生想考清北复交这种顶级高校,要700分上下的水平。
即便是中学学科竞赛的保送生,人家也是实力不凡,让人无可挑剔。但是名校还会设立专门针对香港学生的名额,录取标准可以降两三百分。
普通人感到无奈:手握蛋糕还要抢我的馍,富人的后代赢在起点看完这样的原因,就知道为何有些人执着于赴港生娃。他们本身不必顾及教育支出,但只要走出这步,就可以给学生争取到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普通家长汗颜,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手握蛋糕还要抢我的馍”。对于条件优越的明星,他们的收入已经足以让后代过上好的生活。
即使学生不努力,甚至不考大学,出路也比一般人多。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同学,努力学习基本上是唯一让自己立足的方式。
家长们自己省吃俭用帮学生交补课费、买学区房,这已经是普通人最大限度争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但是富裕阶层通过异地生娃的方式,足以让后代轻松地赢在起点。
他们的子女想要读名校,换个“身份”就可以大大降低标准。我们的学生要熬多少夜,也很难换来相似的优势。不禁感慨,如果读名校的渠道也被“垄断”,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家长利用规则无可厚非,重点是招生的规则是否合理为自己的子女争取更多优势,在规则之内充分利用资源,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换成我们,大概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与其抨击别人“走捷径”,不如思考更深的原因。为什么这些“捷径”得以存在,这在教育模式上是否足够公平。
高校招生的方式确实不只是我们普通考生参加的高考;或者说即便同样参加高考,一些加分项或降分录取的理由是否合理呢?
包括高校的“自主招生”,在评选标准上有更多自由空间。这本来是给少数特长人才的渠道,但是最后能否保证真正有才华的学生被录取,这是更需要监督的。
赴港生子带来的户籍优势,会让后代在上学和升学方面,呈现着内地学生不可等同的机遇。这种招生规则,不知读者朋友怎么看。
(可以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见解) #新学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