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安史之乱,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大陈说书人阿 2025-02-08 11:28:15

盛开的梨花下,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位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倍受关注的美人,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而这一幕也在那个震动朝野的安史之乱中,为世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这段历史不仅仅停留在悲伤的香消玉殒上,禁军统领陈玄礼的命运在这一事件之后同样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安史之乱前夜,表面繁荣的长安城实则风云暗涌。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凭借着姐姐的宠爱在朝中崛起。杨国忠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异己,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对峙。

杨国忠的担忧并非妄自菲薄,安禄山通过驻守幽、冀、河北三镇进行兵力扩充,手中虎狼之势可达十五万。作为李隆基干儿子的安禄山,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与杨贵妃交好了姐妹情,成为皇帝宠爱的干儿子。这层关系既让他自信满满,也让朝廷上下对其居心感到不安,很快,安禄山公然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

天宝十五年六月,马嵬坡成了历史的见证地。随着安禄山大军压境,长安日趋陷入慌乱。禁军统领陈玄礼深知若不迅速稳定军心,大唐将岌岌可危。此时,他已敏锐察觉到禁军内部士气涣散。在一次巡视中,禁军士兵的议论与哗变,终于让他决定采取行动。

陈玄礼与几位将领深夜密议,他们认为,想要稳定军心,杨国忠必须除掉。当杨国忠被杀后,士兵的愤怒并未平息,众枪头齐指杨贵妃。高力士奉命将一条白绫送到杨贵妃手中,她也心知这是最后的告别。她留下最后一礼,便在梨树下香消玉殒,这一幕将唐朝的一段繁荣画下了沉痛的句号。

马嵬坡事件后,陈玄礼一方面要承担稳定军心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新政权的复杂局势,他选择了坚定护送唐玄宗前往蜀地,确保太上皇安全。途经成都的永康宫,这位经历大劫后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收到了来自长安的新消息,唐肃宗李亨在长安即位,召陈玄礼回京效力。

陈玄礼既确保太上皇的安危,又上书新帝报备情况,两头迎合的策略让他获得了两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回京后,肃宗再度委以重任,继续让他统领禁军。

关于陈玄礼的作为,朝廷内部也有颇多非议。为摆脱疑虑,他主动请缨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接下来的征战中,陈玄礼协助郭子仪收复洛阳,终于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对军队的严格管理禁止骚扰百姓,这赢得了百姓的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陈玄礼在胜利后还特别向蜀地的李隆基报备,这种忠诚的表现巧妙地化解了两代帝王对他的顾虑。随后的几年,他稳扎稳打,平定了唐朝境内的叛乱,将所有战果如实向朝廷汇报。

757年,春意盎然的长安城迎来了回归的太上皇李隆基。与众臣不同的是,陈玄礼得到了李隆基的特别接见,并且在宴会上得到赞赏。几天后,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书传出:陈玄礼被封为蔡国公,享受崇高礼遇,与此同时还被赐予一座府邸,邻近兴庆宫。

功成名就的陈玄礼没有贪恋权位,上元元年他主动辞去职务,归隐林泉。他离职时,太上皇与肃宗皇帝都赐下了丰厚的礼物,以示不舍。此后,陈玄礼在长安城外的别院颐养天年,与家人平静度日。即使在隐退后,朝廷遇到大事还会请他指点。晚年,他终于在安详中离世,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陈玄礼在历史上多次被提及时,总是引发热议。《旧唐书》对他的评价非常复杂。《唐鉴》记录了陈玄礼在马嵬坡事件后的感慨,将历史的风雨烟云尽数归于一句话之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不同朝代的史学家也对陈玄礼有着不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史料时发现,陈玄礼在任期内多次主动减税,救济贫困群众,根据账簿显示,陈玄礼的私宅常年在施粥救济。这让我们对这个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有了更多立体的认识。

在现代的史学研究中,也有更多的学者认为,在那样复杂的情况下,陈玄礼的多数选择在当时背景下都有合理性。他的所作所为,密切关系着唐朝历史的走向,这让人们在面对他的故事时,总有无尽的探讨和思索。

关于陈玄礼的历史评价,更多的是后人讨论的余地,但无论如何,他在那次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不可忽略,也永难忘怀。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