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杨林:云南美食二三事

黑鹰书院 2025-01-21 04:52:52

编者按 | 蓝鹰书画总编辑陈放:“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杨林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恰似那璀璨星光,照亮了他的创作之路。在他眼中,生活处处皆诗意,万事万物皆为创作灵感的源泉。

杨林老师在云南游学期间,与美食的邂逅,如同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生活宝藏的大门。丽江腊排骨,那独特的风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纳西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展现,让他感受到传统与生活的紧密交织;大理的昆虫宴与老字号米线店,独特的饮食文化冲击着他的认知,激发着他对多元文化的探索;沙溪的松茸,那带着大自然纯粹气息的美味,以及沙溪古镇的宁静美好,无不让他沉浸其中,汲取创作养分。

这一路的美食之旅,不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是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每一道美食,每一处风景,都如同灵动的音符,在他心中奏响创作的旋律。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他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将生活的点滴融入创作,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不知您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因热爱而发现美好的瞬间呢?

著名画家杨林:云南美食二三事

图文|杨林

中华美食在世界上声名远扬,临近春节,更是品尝各类美食的绝佳时机。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去年夏天到云南游学的那段日子,邂逅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美食趣事。一、丽江腊排骨:独特风味与文化传承外出写生游学,虽说辛苦,却也苦中有乐。每到一处,当地美食自然不容错过。在从机场前往丽江古城的出租车上,我向司机打听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司机不假思索地提到腊排骨烧汤和菌菇宴。菌菇是云南特色,我早有耳闻,可咸排骨烧汤竟也是特色,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刚到丽江古城外围,就瞧见许多打着腊排骨招牌的美食店,足见这道菜在当地的影响力。中国人向来喜爱传统腌腊食品,因其便于储存、味道醇厚。可丽江人却将腊排骨打造成一道别具一格的美味。入住后一打听,几乎所有当地人都推荐一定要尝尝腊排骨烧汤。原来,腊排骨是丽江纳西族传统108道菜里极为重要的一道,堪称主食。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清水秀且气候多变,像昆明四季如春,丽江则有白雪皑皑之景。冬季的云南,阳光明媚,气温虽降,但这种气候为腊排骨的制作创造了绝佳条件。腊排骨的历史能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人们为在冬季保存肉类,发明了腌制之法,经过代代改良,制作技艺愈发精湛,味道也愈发醇厚。如今,人们越发注重饮食健康与营养,云南腊排骨恰好符合这一需求。经腌制和晾晒,腊排骨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滋补养生之效。适量食用,既能满足味蕾,又能为身体补充营养。丽江天黑得晚,我在古城里一边闲逛,一边寻觅吃腊排骨的好去处。毕竟第一顿必须得尝尝这特色美食。古城里这类店不少,像阿婆、阿妈腊排骨等等。最后,我们在古城最热闹的四方街附近,找到了一家网红腊排骨店。还没到饭点,店里就已座无虚席。店小二给我们推荐了一套适合四个人的网红套餐,主打风干腊排骨炖火锅,搭配特色蘸水,需浇上腊排骨锅的汤,再配上腐乳。套餐里还有各种时鲜蔬菜,比如芋头、山药、韭菜根等,既丰富了口感,又提升了营养价值。不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腊排骨上桌,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腊排骨软糯脱骨,腊香浓郁,火锅里的汤,汤色醇白鲜美,肉质细嫩可口,极为美味爽口。我本就爱吃腌腊肉,虽说从营养角度考虑,现在吃得少了,但既然到了云南,面对这营养丰富的腊排骨,也就放开了吃。丽江农家自制的腊排骨,可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云南腊排骨与其他地方不同,独特之处在于选材和腌制过程。当地人选用新鲜猪肉,配上特制腌料,经过长时间腌制和晾晒,赋予腊排骨独特口感与香味。家里来客人,主人定会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腊排骨,这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据说,真正的云南土制腊排骨,要腌制晾晒风干一个月以上。云南独特的气候,让腊排骨更加醇美香甜,土法腌制风干时间越长,腊骨香越浓。炖煮后,肉质干爽紧实、色泽发亮,光闻着就让人直咽口水。咬上一口,那股独特的腊香味瞬间在口中散开,令人回味无穷。在丽江,腊排骨能做成多种美食,清蒸腊排骨、蒜香腊排骨、土鸡腊排骨等。尤其是土鸡腊排骨,咸香入味,土鸡香气四溢,别具一番风味。云南的配菜同样令人叫绝。云南山高林密、气温适宜,为菌菇生长提供了优渥环境。羊肚菌、黑头鸡枞菌、牛肝菌等,口感鲜美,富有弹性。店家特意提醒,吃菌菇一定要多煮一会儿,这样既美味又安全。云南四季如春,蔬菜品种丰富独特,搭配西红柿、白菜等蔬菜,与腊排骨相得益彰,成就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已然成为丽江美食的经典组合。最后,一定不能错过云南特色的花心土豆。切开后,内里紫红诱人,煮熟后,口感香香糯糯,还带着微微的甜味,是云南美食的又一典型代表,丽江写生的日子里,腊排骨的各种吃法自然也是品尝了不少。二、大理古城:昆虫宴与老字号米线店的奇妙邂逅初至大理,大理古城的昆虫宴给了我不小的冲击。虽说中国素有“美食之都”的美誉,我也听闻过吃昆虫这一饮食文化,甚至在山东尝过知了蛹、蝎子,还曾与家乡芜湖开美食店的大厨朋友,在山里捉过大蚂蚱,油炸后撒上椒盐,那外酥里嫩的口感,蚂蚱籽带着螃蟹黄般的鲜香,模样恰似金黄大虾,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可大理的昆虫宴,还是惊到了我。在古城的诸多美食摊位前,各式各样的昆虫蛹整齐摆放着,同样出现在食客们的餐桌上。在大理,昆虫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别具一格的美味。竹虫、蜂蛹、蚂蚱、水蜻蜓……经精心烹制,化作一道道让昆虫爱好者垂涎三尺的佳肴。摊主介绍,竹虫口感酥脆,富含蛋白质;蜂蛹香甜可口,营养满满;蚂蚱香酥麻辣,越嚼越有滋味;水蜻蜓外酥里嫩,风味独特。不过对我来说,品尝它们仍需鼓足勇气。摊主劝我,吃昆虫得心狠嘴辣,别被外表唬住,勇敢尝一口,保准会被独特味道征服。但我思来想去,终究没敢冒这个“险”。不得不说,这昆虫宴是大自然的别样馈赠,也是地域文化的生动展现,喜爱吃昆虫的朋友可一定得去尝尝。云南米线闻名全国,到了云南,米线自然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我几乎每天早餐都少不了它。但在众多米线店中,大理古城的中华老字号“建新园”,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建新园源自昆明,是响当当的中华老字号,大理古城这家是其分店,品质一脉相承,传承着百年历史,带来正宗的中华美食。他家的三鲜米线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火腿、香菇、木耳和鲜笋等食材汇聚,鲜味十足,味道堪称一绝。建新园的米线吃法,和其他地方大不一样,讲究现烫现吃。店小二用厚厚的布,端着一碗碗滚烫的过桥米线热汤来到餐桌,紧接着各种配菜也上桌,服务员会帮忙看着烫碗现烫现吃。这过桥米线的汤,是灵魂所在,经过长时间精心熬制,醇厚浓郁,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米线选用优质大米制成,口感细腻又有弹性,吸饱了汤汁,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他家经典的过桥米线,配菜丰富得很,鲜嫩肉片、新鲜蔬菜、鹌鹑蛋等应有尽有。按照先放蛋、再放肉、最后放米线的顺序,把配菜依次放入滚烫的汤中,稍等片刻,一碗美味无比的过桥米线就大功告成。我平时很少吃米线,可同行的小朋友对这吃法兴致勃勃。这种现烫现吃的体验,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吃起来爽口宜人,别具风味与特色。在我看来,这才是正宗过桥米线该有的打开方式。三、沙溪松茸之约:味蕾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的老同学吴天,多年来痴迷于在全国各地的古镇间写生,一住几十天是常有的事。这份定力,若不是对艺术爱得深沉,根本难以做到,着实令人钦佩。吴天钟情于钢笔与水彩写生,对于这两门艺术,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心无旁骛、简单纯粹地追逐着艺术之梦,我对此深感认同。得知我前往云南游学写生,且恰好也要去沙溪古镇,吴天兴奋不已,特意叮嘱我,到了沙溪,一定要请我尝尝当地的松茸。他信誓旦旦地说,沙溪古镇的松茸堪称全国顶级,眼下正值享用松茸的绝佳时节。况且,只有沙溪古镇的松茸,在这个时候能生吃,这一番描述,让我对沙溪松茸充满了期待。吴天与我是大学同窗,曾设计过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大型开幕式。擅长水彩与钢笔画。他常年穿梭于国内各类古镇与景点,一年里近乎300天都在外出写生,堪称“写生中国”的潜行人和苦行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极具个性与地域特色。每年夏天,他都会奔赴云南,一边避暑,一边写生。这次我到云南写生,本是无心之举,在丽江和大理与他擦肩而过,却在沙溪惊喜重逢,不得不说缘分奇妙。他热情邀约我品尝沙溪松茸,我自然欣然应允。我们用餐的餐馆叫“初见沙溪”,是一家白族私房菜馆,规模不大,装修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听闻老板是个外地人,因热爱美食,便在沙溪开了这家店。餐馆坐落于沙溪古镇茶马古道的主街“寺登街”,位置绝佳,就在古戏台附近,拐个弯便能瞧见,说是地标性建筑一点不为过。旅游旺季时,若不提前预订,根本吃不上。好在吴天考虑周全,早早订好了位置。餐馆的菜品丰富多样,招牌菜“炝香牛肉”必点无疑。牛肉烹制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直冲鼻腔的辣,而是带着一丝醇厚的香辣,一口下去,滋味在舌尖散开,令人回味无穷。“树花炒鸡蛋”也极具特色,树花这种植物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在云南较为常见,和鸡蛋一起炒制,堪称难得的美味。满满一桌十几个菜品,十分丰盛。当然,最让我期待的,当属吴天力荐的生吃松茸。这道菜作为主菜,被摆放在餐桌中央。吴天告诉我,这松茸是他提前预定的,分量十足,满满一大盘,切成了薄薄的片状。吃的时候,只需蘸上芥末和其他特制蘸料,放入口中轻轻一嚼,松茸便在齿间化开,鲜嫩爽口,菌菇独有的香甜气,瞬间在口腔弥漫开来。那种味道,仿佛带着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瞬间打开了味蕾,让人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之中,是喜欢大自然人的最爱。晚餐过后,我们漫步在古镇街头。此时游客依旧熙熙攘攘,却莫名透着一股宁静与美好。古老的石板路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酒馆、客栈里透出暖黄的灯光,使古镇更显神秘,游客们慢悠悠地散着步,显得慵懒又惬意。白天的沙溪古镇,阳光温柔不刺眼,整个小镇仿佛自带文艺滤镜,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哪怕是内心浮躁的人,来到这里,也会不自觉地沉静下来,而夜晚却又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沙溪古镇面积不大,在古镇边上,有一处热闹非凡的菌菇交易市场。山民和村民们背着背篓,里面装满了从山里采摘的新鲜菌菇。这里菌菇种类繁多,红菇、黄牛肝菌、黑牛肝菌、松茸、见手青等,应有尽有,很多都是在内地难得一见的。这些菌菇价格实惠,看着就让人忍不住想统统打包带走。不仅市场里交易火爆,沙溪古镇的许多门店,也把售卖各类菌菇当作当地主要特产。从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中,足以看出当地人对食用菌菇的喜爱,以及沙溪菌菇资源的丰富。这次沙溪之行,让我真切领略到了菌菇世界的奇妙,也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每一口菌菇,都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在写生之余,能品尝到这般美味,实在是难得的享受。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感谢阅读

-END-

0 阅读:0

黑鹰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