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不计成本地挖墙脚,到如今成建制地优化,中国汽车业经历了一波资本热潮后,部分汽车公司在疫情中,也冷静了下来。在这个时期,冷暖自知。
2022年伊始,多家互联网科技巨头被曝出内部“优化”,如阿里、字节、知乎等均在其列,而在制造业的汽车领域,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这三家已经IPO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也相继传出“缩编”。尤其是小鹏和理想单方面解除应届生offer,更是冲上了多个热搜榜。
当然,需要借资本之手扩张的新势力们,还要给资本市场讲故事,自然不能说自己不行,而是给这个行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优化”。
的确,从多个维度来看,中国汽车业的确需要“优化”,不管是当前外部形势的大环境,还是被资本裹挟下,逆势大肆扩张的各家汽车公司,需要做出一个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1)极度压力之下:自爆,还是自保?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且过去12年总体保持增长,中国汽车产业早就应该像欧美汽车业,在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时,开始一轮深刻的“优化”。可是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突如其来,造成的冲击实在太大,影响的也是供需两端。
近来,我国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尤其是从社会零售品总额来看,4月汽车消费下滑非常严重,超过三成,拖累整体社零总额下滑。汽车市场遇到的问题甚至让国家都着急出手。
而从汽车业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来看,情况难言乐观,16家汽车业上市公司净利润为亏损,32家出现下滑。
以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小鹏汽车为例,其一季度财报亏损高达17亿,较2021年同期亏损扩大1.16倍,而2021年小鹏汽车亏损更是高达48.6亿元。
另一方面,截至2021年底,小鹏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存款等储备为435.43亿元,而截至今年3月31日,该数据降至417.14亿元。除了依靠资本市场的融资,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新势力几乎没有任何造血能力。
此外,过去两年造车新势力野蛮扩张,突然遇到需求萎缩的风险,也就只能进行瘦身。根据公告,2020年,小鹏汽车全职员工数为5084人,2021年这个数字则达到13978人,并且还增加了1166兼职人员,扩张之势,让人感叹。
所以,当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小鹏与那些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单方面“毁约”,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当然,与应届毕业生“爽约”只是一小部分。除了毁约应届生,该公司内部也在进行架构调整,其负责出海业务的副总裁何利扬已离职,这为其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非主线业务的,很容易被优化。”一位小鹏汽车的内部人士告诉汽车K线,去年四季度资本市场转冷,尤其是今年一季度。
发展前期,造车新势力高成本挖墙角的那些人才,为企业搭建构架,但随着这部分人的历史使命完成,价值似乎就没有那么大了。
无独有偶,对成本控制到极致的理想汽车,更是如此,一方面不断地人员优化,另一方面依托一款车,大幅削减了研发、销售费用。
2)优化的恐怕不止是人员面对汽车产业大变革,尤其是欧美汽车业“排放造假”丑闻东窗事发,并持续发酵,由发达国家推动的一场汽车业电动化革命铺展开来。过去3年来,大众&奥迪、奔驰和宝马均开始大规模调整,一是改善产品结构,提高顶级产品销量;二是大幅裁员,削减开支,达到降本增效的成果。
2021年财报,就是对德国汽车公司最好的回应,几家公司利润实现高速增长,同时它们也在电动车领域更为务实。
而在10多年前,美国的经济危机,早就让美国汽车工业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痛苦的瘦身,克莱斯勒被兼并,沃尔沃收归中国吉利,捷豹路虎被印度人兼并;再看看现在蜕变重生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已经成为有竞争力的汽车上市公司,这期间崛起的特斯拉,则通过规模化,已经实现了盈利。
在中国汽车市场,似乎也在悄然酝酿着一次变革。告别了2001~2010年的黄金10年,结束了2011~2019年的白银时期,中国汽车行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虽然混乱,却有着一定的规律。
中国品牌崛起,合资股比放开,电动车爆发,新冠疫情肆虐……一系列因素在过去几年让人们看到贾跃亭的下周回国,汽车业“山寨之王”众泰汽车的破产,长安铃木、东风雷诺相继成为历史,宝马、大众一跃成为合资公司的主人……前途没了前途,拜腾扑腾不起来,赛麟留下一地鸡毛……那当初数十家上百家造车新势力,如今能苟延残喘的还有几家?
无论是传统汽车公司,还是造车新势力,其实从2020年开始,已经有了优化的影子,2022年可能会让更多的企业被淘汰。
在中国汽车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弱肉强食,现代起亚在华工厂减产、被租售,神龙有着近30年历史的工厂将成为商业开发用地,弱势企业不断瘦身,以求活着。菲亚特-克莱斯勒还能活多久,能否复产,还不得而知,但是大众品牌在中国的红利,正在因为中国新兴消费群体,及中国品牌的崛起被蚕食。
值得注意的是,据德国媒体报道,作为德国经济引擎的制造业,很多公司正重新思考自身与中国的关系,德国机械工程行业协会(VDMA)的负责人卡尔·豪斯根透露,很多德国公司目前正在为中国业务制定B计划,但他承认,这并非易事。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正在盲目扩张的电动汽车业,不论是电池产能,还是电动汽车产能,都已经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届时想要优化可能需要刮骨疗伤。
他们在等油价再涨一倍,一切都会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