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的“六代机”再度有重大消息传出:网络上出现了疑似两架沈飞“六代机”原型机开展双机编队试飞的照片。在此之前,成飞的“六代机”刚刚完成取消空速管的试飞工作,没料到沈飞的进展也这般迅速,双机同步试飞的情景实在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沈飞“六代机”已经步入加速研发的进程了呢?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未来004型核动力航母的舰载机,这款“六代机”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呢?
新飞机以双机编队的形式进行试飞是极为少见的,特别是处于原型机时期。这种试飞方式一般是在现役战机进行长机与僚机训练时才会出现,双机之间的飞行间距极小,这对飞行员的操控水平以及战机的控制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鉴于成飞在“六代机”项目上进展良好,沈飞当然不想被甩在后面。双机试飞有利于对编队协同、通信、信息共享等重要技术进行验证,从而加快试飞的进程,为后续的定型工作奠定根基。六代机的网络化作战能力是其重要的“撒手锏”之一,这种能力可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并实现协同作战。也许,此次双机试飞就是为了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验证,特别是战机相互间的实时数据交互能力。在试飞里,气动性能的测试、低压区的设计以及隐身性能的优化等,都有可能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沈飞六代机腹部进气道与沟槽的独特设计,极有可能在这次试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
沈飞的“六代机”和成飞的“六代机”于外形以及设计理念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差别,这或许也意味着二者有着不同的使命和用途。沈飞的“六代机”,其进气道处于机腹位置,进气道采用的是S型设计。在隐身性能方面,这种布局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由于气流在经过沟槽分流之后,可减少雷达波的反射。然而,这样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那就是低压区的气流管理变得更为复杂了。沟槽或许是用于优化气流的分布,在保障进气效率的同时,也能兼顾隐身性能。与此同时,沈飞的“六代机”还运用了兰姆达翼构型。与传统的梯形翼或者三角翼相较而言,这种构型能够使前缘和后缘具备一样的后掠角,进而削减雷达散射截面(RCS),提升战场生存能力。另外,兰姆达翼在起降性能以及亚声速巡航的表现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特别适宜当作舰载机来运用。
由试飞图可知,沈飞的“六代机”运用的是全动翼尖设计,并非传统的垂尾设计。在大攻角飞行的情况下,全动翼尖具备优秀的偏航控制能力,同时能够防止尾旋这类危险飞行状态的出现。这种设计对于舰载机来讲格外关键,毕竟舰载机在起降过程中对操控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沈飞“六代机”或许借鉴了F - 35的独立弹舱布局,弹舱和进气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夹角,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这不但增加了载弹量,而且为日后装备更大、更先进的弹药创造了条件。沈飞所研制的“六代机”极有可能被定位为未来004型核动力航母的主力舰载机。此推测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要满足航母舰载机的需求。舰载机在起降性能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沈飞“六代机”的兰姆达翼构型与全动翼尖设计,很明显是为这种需求专门打造的。成飞“六代机”更侧重于空军用途,与之不同的是,沈飞“六代机”的设计与舰载机的应用场景更为契合。第二点是时间线的匹配情况。按照我国航母的建造时间来推断,第一艘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大概会在2030年左右完成海上试验。到那个时候,沈飞的“六代机”恰好能够完成定型工作,进而投入量产,成为核动力航母的标准舰载机。第三点在于成为网络化作战的核心枢纽。在未来,海空作战会更加依靠网络化和无人化的协同配合。倘若沈飞所研制的“六代机”可以同时搭载先进的无人僚机,并且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担当指挥枢纽,那么它的战略价值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整体而言,沈飞的“六代机”承担着未来海军航空力量的重大使命,它的问世不单单是一项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在中国航母发展历程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在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朝着“远海防卫”转变之际,核动力航母会成为战略核心,而性能卓越的舰载机正是航母战斗群的关键所在。沈飞“六代机”具备的超声速巡航、隐身特性以及作战协同能力,会让中国航母战斗群在战场上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威慑力。沈飞所研发的“六代机”属于中国自主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这一机型的技术突破会为中国航空业积攒珍贵的经验,并且给后续机型的研发给予关键的参照。从技术参数方面而言,沈飞“六代机”或许拥有无人化、智能化作战的本领,这为中国日后在海空一体作战模式方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格局。
沈飞的“六代机”开展双机编队试飞,这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从兰姆达翼形到全动式翼尖,从腹部的沟槽结构再到DSI进气道,各个设计之处都隐含着未来舰载机的特征。并且,随着我国核动力航母的建设按部就班地不断推进,沈飞“六代机”也会在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里发挥越发关键的作用。这款战机的辉煌身姿,未来必定会被蓝天大海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