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茬口安排巧,前茬玉米后茬麦,三年轮作病害少。

暖阳微醺 2025-02-13 20:08:27

大豆茬口安排巧,前茬玉米后茬麦,三年轮作病害少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耕种之道如同古老的技艺,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大豆茬口的精妙安排,特别是这前茬玉米后茬麦,三年轮作病害少的种植策略。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某农业大县的对比实验中。单一种植大豆的田块,由于长期的连作,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平均达到了15%,而产量相较于合理轮作田块减少了约20%。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它就像一个红色的警钟,敲响了单一作物连作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信号。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想到大豆茬口前茬玉米后茬麦的这种轮作方式呢?这还得从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说起。玉米,作为大宗粮食作物,它在生长过程中对氮肥和钾肥的需求量较大。据测定,一株生长旺盛的玉米,每季大约要吸收2 - 3千克的氮元素。玉米根系发达,它在扎根土壤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吸收养分,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土壤的结构。它在深层的耕作层扎根,会使得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得到改善。当玉米收获之后,它已经对土壤中的一部分养分进行了重新分配,并且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状发生了有利于后续作物生长的改变。

如果这时候紧接着种植大豆,情况又会有不同。大豆是一种固氮作物,它与根瘤菌共生,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自身利用的含氮化合物。在玉米茬种植大豆时,土壤中前期被玉米消耗的部分氮元素,大豆能够部分补充回来。同时,大豆根系分泌物还会对周围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大豆根系周围会聚集更多能够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有机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进一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通过对多个试验地的检测,发现玉米茬后种植大豆时,大豆在氮元素缺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固氮作用补充土壤中约10 - 15%的氮需求。

经过大豆生长一季之后,再种植小麦就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大豆收获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多样,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有所提升。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小麦种子的萌发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以土壤容重为例,经过玉米 - 大豆轮作后的土壤容重可能会降低约0.2 - 0.3g/cm³,这意味着土壤变得更加疏松。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能够深入到更深的土层中获取养分和水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这种轮作方式更是有着独特之处。长期连作大豆的田块,病虫害会逐年积累。像大豆蚜虫,在单一作物种植的豆田中,其虫口密度可能会逐年轻度增长10 - 15%。但是轮作的小麦田,由于之前的玉米和大豆轮作改变了生态微环境,能够有效地抑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数据显示,在这种轮作体系下的小麦田,病虫害发生率相较于连作大豆田降低了30 - 40%。

这种轮作模式就像是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每个作物都在自己的乐章里发挥作用,然后和谐地过渡到下一个乐章。从农业生态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减少病害,更是在维持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再来分析下不同地区在这种轮作模式下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我国东北平原,那里土地肥沃,适合大豆种植。当地农民采用玉米 - 大豆 - 小麦的轮作模式,在一些大型国营农场,通过合理规划种植面积和轮作周期,大豆的产量较以往单一作物种植提高到原来的1.2倍左右,同时病害发生率降低近40%,小麦的产量也稳定增长,平均每公顷比轮作前多收获约1500斤小麦。

在华北平原,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有所不同,但这种轮作模式依然展现出优势。玉米生长季,大水漫灌时玉米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茁壮成长。轮作大豆后,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缓解了后续小麦生长初期氮素需求。这里种植的小麦,由于轮作带来的良好土壤条件,麦粒饱满度比以往连作小麦提高了约25%,并且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降低了种植成本。

这种大豆茬口轮作模式,还契合了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念。在全球粮食产量需求不断增长,同时面临着诸多环境挑战的当下,合理轮作既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又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值得广大农民朋友借鉴和推广的一种农业种植技艺。

从大豆连作的困境中探寻出玉米 - 大豆 - 小麦轮作模式,就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农业生产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钥匙。它让我们看到了作物轮作的无限潜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道路上,我们期待这种古老而又创新的种植理念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