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起因是东晋桓温去了蜀地,问起一个老人,“诸葛丞相今与谁比?”
老人自己按年龄算,未必真经历了诸葛亮时代;但“诸葛亮在时没觉得多特异,诸葛亮逝后看到现在没人可比”,如此回答,明夸诸葛亮,暗否了桓温。
也可算是否了自诸葛亮逝世到桓温时代,百来年的人物。
譬如桓温,固然当时雄略奇才,却又有点矛盾,还有点情绪化:
欣赏孤守北方的刘琨,不爱闹事的王敦,可经过王敦墓,又叹曰可人。
自觉自己不做点事,就比不上司马师司马昭,又念叨“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岁邪?”
东晋简文临崩,想下遗诏让桓温辅政,诏书都写好了:“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大司马桓温参照周公摄政的方式来辅政。这“君可自取”的待遇,是当年刘备白帝城给过诸葛亮的。
名臣王坦之看了诏书,当着简文的面撕了,表示不能任桓温“君可自取”。
简文念叨:“天下也是好运意外得来的嘛。”
王坦之说:“晋朝天下,是宣(司马懿)元(司马睿)建立的,怎能由您独断专行!”
于是简文改诏书,让桓温参照诸葛亮与王导的方式辅政。
——刘备无限信任诸葛亮,给了诸葛亮“君可自取”的权限;诸葛亮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简文帝也想给桓温“君可自取”的权限,王坦之反对,大概也明白:一旦让桓温“君可自取”,桓温就真要自取了。
一对照,就很黑色幽默了。
更黑色幽默的是,司马懿自己当年大战诸葛亮,百年后司马家自己让大臣按诸葛亮的方式辅政……
但,总不好让桓温“按司马懿的方式辅政”吧?
实际上,自诸葛亮殁后百年,大臣自立者不知凡几,你一旦稍露一点“君可自取”,他就真自取。
回头看,诸葛亮已经得到授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得到了开府权、录尚书事这些实实在在的权力。他想来个九锡、晋公、封王,简直随心所欲。
但他到死也不过武侯而已,清贫简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不见其比。
那位老人说葛公在时亦不觉异,其实也正常。
桓温已算一代枭雄,但终究还在琢磨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而诸葛亮做事风格却极实在。
理政则法令严明赏罚有信,行军则安静坚重不动如山进退如风。
诸葛亮搞营垒圊溷籓篱障塞,建设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是所谓“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是真正做事情的人。
诸葛亮当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做实事,未必是为了让千秋铭记;因为做事务实,所以活着时没那么特异。
但诸葛亮逝世几十年后,陈寿说百姓歌思;他逝后百年,老人追忆说不见其比。
至今近一千八百年了。终于今时今日,公元3世纪到4世纪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一定人人知道;但实在做事的诸葛亮,大家还记得。
历史微妙的玩笑。
虽然常有误解与遗忘,但安静做事的人,更容易被记住。
当时的亦不觉异。
以后的不见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