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名山众多。
泰山为五岳独尊,举世闻名。
崂山是道教名山,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沂蒙山小调,传遍大江南北,不过,沂蒙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人文概念,具体由沂山和蒙山两大山脉组成。

在邹城市境内,还有一座山,被严重的低估了,它就是峄山。
说起峄山,外省的游客,可能不太熟悉,殊不知,这是一座很不错的山。

峄山,又称邹峄山、邹山、东山,坐落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并不算高,海拔在582.8米,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别具一格,尤其是一块块圆润的大石头,仿佛远古的巨蛋,比较罕见,有点类似于河南的嵖岈山,雄奇中,蕴含秀气。
峄山之名,就是因为这些石头,怪石乱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


别具一格的峄山,素有“岱南奇观”、“天下第一奇山”、“邹鲁秀灵”的美誉。
如果说,单凭这样的自然景观,也不足以说,山东被严重低估的山。
峄山的魅力,更在于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的东山,就是峄山,可能有争议,一说是蒙山,一说是峄山。
历史上,很多名人,登临峄山,比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刘邦、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陆游、黄庭坚、董其昌、乾隆、郑板桥等等,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百多处摩崖刻石和碑碣,令人赞叹,特别是李斯撰文刻碑,也就是秦峄山碑,历史文化价值巨大, 可惜不复存在了。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
不过,据《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而宋德所立这通碑刻,被后世称为元摹峄山秦篆碑,一直立于原邹县县衙大堂。直至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博物馆。
这块碑是邹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文物,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峄山自古是名山,在诸多典籍,常有记载,《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

而道教文化在这里传承,佛教僧众在这里清修,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称峄山为“绎诗之庵”。
民间传说的胡三太爷,原名胡峄阳,这名字的来历,就跟峄山有关,峄山之南有洞,孔夫子曾在此聚徒讲学,胡际泰希望自己的儿子见贤思齐,以后亦成为通晓诗书之人,于是便给爱子取字“峄阳”。
这些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峄山成为我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目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还有很大的潜力,你去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