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秦基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他的日记里记述了这次战役。
1952年10月14日
激烈的战斗在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全线展开了,敌军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向我军80华里的正面进犯,但不论敌军的兵力大小,毫无例外的被打得落花流水丟人丢枪,活着来死在钢铁阵地的前面,这就是美帝国主义吹牛所谓 “压力"......
1952年10月16日
敌人今天仍占住我们一个营的阵地。这是战斗的第三天,敌人今天的兵力约两个团不如昨天兵力大,但这些都是新换来的敌军还表现得特別的疯狂,伪军采取集团冲锋死一层又上来
一个梯队,以优势的兵力攻占我一个点。当敌人集团冲锋的时候我以榴弹炮采取齐袭,眼看敌人一片片的倒了下去,但后面的敌军仍然继续往前冲这就是敌人的人海战术。
看了秦基伟军长关于那几天的日记,我们才清楚的知道的是,原来美军所说的“压力”是被志愿军打得丟人丢枪!原来采用人海战术,一片片倒下去的是伪军!
为何《上甘岭》开播才三天,收视率破三,而且每天都在飙升,势不可挡?因为它太真实,它细节了,必定是央视一套的又一个王炸剧!
要么说还得是央视的剧好看,光是找来的这些演员就特别有说服力,黄轩、王雷、袁文康、潘斌龙等人,都很有铮铮男儿气,很符合我对战士们的想象。
目前看到第五集,看到了邱少云壮烈牺牲的剧情,小学时在课本上学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伟大,如今场景具象化了,更为英雄感动,看到邱少云流着泪趴在草地里不动不吭声,我真的心疼到落泪。
身边也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追剧的队伍,每天一起跟着剧里的各位军长、参谋一起学习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种种战术,真的让人欲罢不能。每天两集根本不够看,恨不能向电视台发起催更。
不过随着看的人越来越多,观众里也出现了一些看剧特别认真仔细的选手,对一些剧情提出了质疑。剧收视率高证明观众喜欢,但并不能说明是好剧,只有经受住了观众们的全方位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
那么《上甘岭》接受住检验了吗?我觉得接受住了,因为观众提出的几个看似纰漏的问题,在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仔细解读后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问题看似不靠谱,但是其实完全合乎现实,或者合情合理。
比如有观众质疑黄轩饰演的段显峰,在剧里有一个徒手拆解美军航空炸弹哑弹的剧情。有观众看到这里就质疑这样的情节太假了,有点英雄主义。
徒手拆炸弹,听起来确实很不可思议,不怪有网友会对这段剧情提出质疑,毕竟我们看过太多抗战雷剧了,都把观众看出应激反应来了,对一切可能不合理的剧情都保持怀疑态度。
不过很快就有观众自发组成解答队,为这位提出疑问的网友解开了答案:徒手拆解航空炸弹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二战时期的航弹靠的是尾部的陀螺引擎来引爆的,陀螺引擎的原理就是在航弹飞行时,在风的推动下进行旋转,转到底了就引爆了炸弹。剧里段显峰拆航弹前也说了“别动,这是陀螺引擎。”所以只要把这根引擎旋出来,这枚炸弹也就失效了。
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徒手拆航弹的英雄,叫郭金升,他一年徒手拆除了1129枚美军的航弹,而剧里段显峰只拆除了一枚,和郭金升比已经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段剧情完全是合理的。
剧里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点是第一集里,秦基伟为了驰援朴达峰直接指挥3连长冯百胜的情节。很多人觉得秦基伟是军长,而冯百胜是连长,中间还隔着师、营、团三级,军长真的会直接指挥连长吗?难道军队里不是一级一级地逐级指挥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估计很多观众也有类似的疑惑,但是大家似乎忘了,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而且当时还是通讯特别不发达的年代,如果什么事情都要逐级指挥不懂变通,那么很有可能因为时间差而让很多战士付出生命。
而且历史上越级指挥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章《彭德怀被部下“顶牛”之后》里就曾记载过一段彭德怀越级指挥身为团长的贺炳炎的故事。彭德华指挥一个团长,越的级可不比军长只会连长少。
剧里还有一个争议剧情是橄榄球赛,有人奇怪那么紧张的战况下,真的能组织一场橄榄球赛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事实上,在真实的战场上,别说是橄榄球赛了,甚至会有文艺汇演,为的就是舒缓战士们紧绷的神经。又是拉二胡又是合唱,可比橄榄球的动静大多了。战士们也是人,不是冷冰冰的打仗机器,即便是在战场上,不打仗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娱乐活动。
而且剧里这一段,也明确地说了为什么会有这场橄榄球赛,并不是为了玩耍,而是秦基伟初次和范弗里交锋,他要利用一切机会来了解对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他知道范弗里大学时打橄榄球,所以才特地组织了这场橄榄球赛,就是想通过橄榄球赛来揣摩范弗里的战术思维。所以剧里有这样一场橄榄球赛完全合乎情理。
其实我特别开心大家看《上甘岭》看得这么细致,说明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是真的看进去了。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大家也能踊跃讨论,一起追剧,有人问有人答才是最快乐的追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