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受宫刑,37岁建立卡扎尔王朝,54岁大一统,成为唯一太监皇帝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4-08-02 00:09:20

“又是一个死太监!”

喜欢看周星驰电影的朋友,听到《九品芝麻官》的这句台词,想必不免会心一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来福脱裤子自证“清白”的一幕。

作为古代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太监可谓受尽嘲笑和歧视。直至今日,如果某个男人被骂成“太监”,那就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冲突。

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个群体受过“宫刑”,失去了男性赖以展现“雄风”的正常功能。说得更不堪些,这些人就连骂一句“国骂”,大概都会不那么硬气。

站在历史长河的此端向上游回望,在受过宫刑的男人当中,其实也不乏杰出人物:写出巨著《史记》的司马迁、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曾有这么一位帝王,居然也遭受过这一令男人闻之“蛋疼”的痛苦。

宫刑:延续千年的切“肉”之痛

在周星驰的另一部电影《鹿鼎记》里,他扮演的韦小宝险遭“净身”,幸亏吴孟达饰演的海公公适时出场才幸免于难。

“净身”也叫“去势”,意指对男子进行阉割,从而使其成为太监的过程。

除了“制造”太监以外,实际上宫刑还属于“肉刑”的一种,也就是施加于人身肉体的刑罚。

早在《尚书》中,就有几处提到过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当然,与在脸上刺字(黥)、割鼻子(劓)、砍脚(刖)等肉刑相比,宫刑无疑是更残酷、也更接近于“切肉”的一种刑罚。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去势”在始于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朝就已发生。

到了周朝,被“去势”过的男人被称为“寺人”,也就是宫内供使令的小臣。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太监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需要“净身”的。

太监又叫“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代,并非所有太监都需要先受“宫刑”才能入宫。

据《后汉书》记载,直到东汉时期,才开始“宦官悉用阉人”。

另外,还有一个“冷知识”是,宫刑其实不仅限于对男性施加。

《尚书·吕刑篇》中就出现了“椓刑”一词,后世对此解释称,古有“椓窍”之法,也就是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从而破坏其生育机能。

太监入宫需要“净身”很好理解,毕竟后宫女眷众多,而对于最需要保持血统纯正性的皇室来说,让具备正常性功能的男人进宫,恐怕才是更不可思议之事。

正是由于这个底层逻辑,太监并非古代中国所独有的。事实上,国外给男子“去势”的历史,可以说是更加源远流长。

从西方到东方:历史舞台上总会留出那么一角

在4000年前的两河领域,曾有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听过这个古国的名字,它就是——亚述。

亚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根据后世记载,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作为宫廷奴仆的阉人。

到公元前935年,强大的亚述帝国崛起,一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不可一世的霸主。

与古代中国有所不同的是,在亚述帝国,宦官并非一定是因为要进宫而被“去势”的。

在当时,有不少宦官担任的是很重要的文武官职。他们之所以会被净身,是因为一方面君主需要借助其力量统治国家,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可能会拥兵自重。

基于这种顾虑,君主们就采用了净身这种手段,以防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血统世袭势力。

从两河领域西望,穿过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等国,就到了埃及。

在古埃及时代,同样也出现了太监。

后世对古埃及壁画文字进行破解后发现,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6到16岁的小男孩被净身之后送入宫廷。

埃及净身壁画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埃及艳后”,她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法老(也就是国王),史称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在她治下,就曾有一个名叫波提纽斯的宦官。此人权倾一时,几乎将“埃及艳后”逼入绝境,迫使其逃离当时的首都亚历山大。

无独有偶,在古罗马帝国的尼禄时代,也曾有过一个名叫斯波鲁斯的太监。有趣的是,身为罗马大帝的尼禄,居然执意跟这个太监“结婚”了。

类似的,无论是在一度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还是在亚洲的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太监都曾登上过历史舞台,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初恋的味道……是什么?

“先甜后苦、亦苦亦甜,就像——初恋的味道。”

这是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的台词,说的是波斯葡萄酒的味道。

古时候的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在这片以高原为主的土地上,古代出现过多个帝国和王朝,其中有一个叫做卡扎尔王朝。

卡扎尔王朝又称“恺加王朝”,建立于1779年。这个王朝的缔造者,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了,他的名字是——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 Mobam-mad Khan)。

在阿迦创立自己的王朝之前,波斯处在萨法维帝国的统治下。1722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帝国入侵,导致该帝国灭亡。

萨法维帝国化为历史尘埃之后,波斯进入了被突厥人统治的分裂时代。

彼时,突厥人在波斯建立了多个王朝,其中包括1736年成立的阿夫沙尔王朝、1750年成立的赞德王朝,以及上文提到过的卡扎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的开国君主叫纳迪尔沙(Nader Shah),其中的“沙”即“沙阿”,为君主称号。

纳迪尔沙1947年去世,次年他的侄子阿迪尔出动大军,进攻卡扎尔部落加万路氏族的首领穆罕默德·哈桑,后者就是阿迦的父亲。

阿迪尔来势汹汹,但最终没能抓到穆罕默德·哈桑。不过,阿迦却落到了他手里。

对阿迦来说,幸运的是阿迪尔没有选择杀掉他,而是放了他;不幸的是,阿迪尔阉了他。

出生于1742年的阿迦,当时还只有6岁。

在波斯语里,“阿迦”一词通常是个头衔,翻译成汉语的话,大致上可以说是“先生”。

但在阿迦·穆罕默德·汗这个名字里,“阿迦”有另外一个含义——对太监的专门称呼。

波斯葡萄酒或许真能品出“初恋的味道”,但对于在儿童时期就被净身的阿迦而言,终其一生,大概都不知道初恋为何物。

乐极生悲:命运之弦悄然拨动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行为辱没祖先是人生最丑恶之事,而堂堂男儿接受宫刑则是最耻辱的事情。

但即使是顶着这种奇耻大辱,司马迁还是以常人所不能之绝大毅力,写出了《史记》这部史家绝唱。

跟司马迁一样,阿迦也是个心智坚毅之人。

尽管遭遇了悲惨的童年,阿迦却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励精图治,徐图进取。

在16岁那年,阿迦就已成为赞德王朝统治者卡里姆汗的太监总管,参与国政大事。

名为“总管”,但在实际上,阿迦也是卡里姆汗的人质,用以牵制卡扎尔部落。

到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阿迦趁机逃到了自己部落的根据地。

也就是在这一年,37岁的阿迦振臂一呼,建立起了卡扎尔王朝。

历史记载,阿迦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建国之后,他身先士卒、南征北战,借着赞德王朝后裔争夺王位互相残杀的机会,不断扩张自身势力。

经过15年的征战,阿迦在1794年成功统一了伊朗的主要省份。

两年后的1796年,阿迦正式加冕,自称为“王中之王”。那一年,他54岁。

现在的我们无从得知,在接受宫刑到加冕为王的48年里,阿迦是怀着怎样的屈辱心情,如何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的。

但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噩梦般的童年经历,必然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影响。

或许正因如此,史书上的阿迦不仅是个“伟大的战士”,同时也是个“残忍的统治者”。

1797年,即阿迦加冕后的次年,某个本该平静无事的周五,命运之弦却仿佛被无形的手拨动了。

那一天,阿迦的两个侍从不知因为何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阿迦认为这两个人打扰了他的清修,实在是罪无可恕,于是判处他们死刑。

巧合的是,周五恰逢教义中的礼拜日,因此阿迦就决定把执行死刑的日期改到第二天。

不能说是巧合的则是,在这种情况下,阿迦居然还让这两个侍从继续看守他的卧室……

这种事不可谓不荒诞,而结果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到了。

没错,6岁受宫刑、37岁建国、54岁一统波斯的阿迦·穆罕默德·汗,就这样在睡梦中糊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

千古功过谁评说

作为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太监皇帝”,再加上如此戏剧性的人生结局,阿迦也算是在史书上留下了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来临之后,“太监”这个词,早就已经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客观地说,作为君权制度下的伴生物,太监体系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净身”进宫的真太监,还是像司马迁和阿迦这样受过宫刑之人,卓有成就者不在少数。

但与此同时,依附于君权的太监们经常借助其近臣身份为非作歹,带来了权力的腐化。

无论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宦官乱政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都使得民不聊生,并最终导致偌大的王朝轰然倒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会碾过那些原本可能合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陈腐不堪的东西。

正所谓“千秋功与过,留与后人说”。生活在新世界的我们,一方面当然应该以史为鉴,另一方面更应该“俱往矣,还看今朝”。

0 阅读:0

紫星薇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