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两次作出战略决策,有一次收回成命

浪迹文过去 2024-07-08 15:22:32

毛泽东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战略家,在红军时期多次带领身处险境的红军转危为安,胜利到达陕北。在抗战时期,敏锐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否定“速胜论”和“亡国论”,指出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坐镇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多次指挥全国各战略区的重要军事行动、重要战役,甚至亲自起草重要军事行动指示的电文,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我军伟大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战略家的高超军事素养和指挥艺术。

但是,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主导我军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有欠考虑的地方,或者说如果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可能不是最优方案,甚至会得不偿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有两个重大战略行动,一个是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另外一个是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长江作战,两个命令下达后,刘邓大军遵命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而粟裕经过审时度势,建议中央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优势兵力在徐淮一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否真正实现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有待史学界讨论,而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长江作战,最后收回成命,确是事实。

在粟裕提出华野主力应集中徐淮地区与敌决战比南下长江作战更为有利的建议后,电召陈毅、粟裕到西柏坡当面汇报,最后同意粟裕的建议。

这是否可以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有考虑欠周的时候?或者说并非最优选择?

我们首先分析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的经过。

1947年7月2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收到毛泽东的电报,“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而晋冀鲁豫野战军此时实施鲁西南作战已有一个月,部队严重减员,极度疲劳,实力受损。刘邓于7月28日回电中央军委,如实反映部队现状,请求继续在鲁西南作战一个月后,再选择有利时机挺进大别山。

第二天,毛泽东亲自起草AAA的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急电,这是中央军委和各个战略区约定的最紧急和最机密的电文等级 。

邓小平说:“整个野战军就是打光了,只要对全国战场有利,也是值得的”

毛泽东的战略目的是,将国共内战的战火引入国民党军统治区的中心地带,因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位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12万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虽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以15个旅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和9个半旅,打破了国民党军在鲁西南战线上的部署,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根据地的重点进攻。

晋冀鲁豫野战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任务

但是,大别山地区地区地处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的包围之中,蒋介石成立九江指挥所,由桂系大将白崇禧亲自指挥几路国军精锐进行围攻。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军事行动一方面缺乏稳固根据地的后勤保障支援,另一方面在拥有美械武器的敌军重兵围攻下付出沉重代价,兵员重武器丢失不少,并没有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的刘邓大军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在付出三万余人的代价后,分三路冲出蒋军的包围圈,避免全军覆没的命运。即便如此,白崇禧指挥各路人马紧追不舍,晋冀鲁豫野战军不得不丢弃重武器,轻装急行军摆脱蒋军追击和纠缠,于同年8月23日,越过黄泛区。野战军的前锋第一、第二纵队终于赶在敌人前面渡过汝河向南进发。

晋冀鲁豫野战军克服重重困难

此时,滞留在汝河北岸的有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内的野战军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以及王近山的第六纵队。更为凶险的是,汝河对岸的国民党军已经严阵以待,构筑阻击阵地,准备与尾随在后的蒋军12个旅合围,企图在汝河一线围歼晋冀鲁豫尚未渡河的部队。

千钧一发之际,刘邓发起强渡汝河战斗,三军用命,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扔掉重武器涉水泅渡,最终突破敌军阻击全军渡过汝河,脱离险境。

从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不到半年的时间又重新转了出来,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最终并没有站稳脚跟,晋冀鲁豫野战军从出发之前的12万多人马,摆脱蒋军围堵突围出来的不到6万人,损失惨重,野战军基本上被“打残了”,尤其是丢失了许多重武器,导致部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汝河,摆脱蒋军追击

邓小平对于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整个野战军打光了,只要对全国战场有利,也是值得的。”

这充分反映小平同志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虽然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退出大别山后进行充实和整补,野战军也恢复到12万人马,但战斗力与挺进大别山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导致中原野战军后来参加淮海战役,在包围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后无力歼灭,不得不在陈士榘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的强力支援下才将黄维兵团全歼于双堆集。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在一次回答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时,如实客观地回答:“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是一只偏师。”

晋冀鲁豫野战军为我军外线作战执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任务

毛泽东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的是,在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内线作战处于不利的情境下,必须寻求外线作战的突破口,当时中原军区(指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军区,非后来的大中原军区)几乎全部沦陷,华东战场我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西北战场胡宗南部队优势明显,东北我军被杜聿明部赶过松花江,虽然我军在内战第一年消灭蒋军机动兵力达112万,有效遏制蒋军的重点进攻,但敌人仍占据战场的优势和主动,我军战略回旋余地明显不足,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我军急需寻求外线作战的突破口,毛泽东选择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执行外线作战任务。

事实上,刘邓大军并没有很好完成这一任务。或者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取得的成效,与毛泽东预期实现的战略目的相去甚远。

1947年9、10月间,毛泽东又筹划部署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长江执行外线作战任务。

粟裕经过审时度势,建议毛泽东收回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长江作战的任务

这一次,粟裕经过审时度势,请求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收回成命,建议在徐淮一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比南下长江与敌周旋伺机建立根据地更为有利,根据粟裕的分析判断,华野三个纵队南下长江后,准备损失四万兵力,也不一定能够在敌军占据有利地形和优势兵力下站稳脚跟,即便勉强与敌人展开周旋,战斗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也很难组织大规模歼灭战。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部署的两次我军重大军事行动,一次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次是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作战。不能不说确实是军事战略家的“大手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得失有待讨论,但不能不说,如果粟裕忠实执行了毛泽东战略意图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长江作战,取得的成效显然不能与在粟裕考虑的在徐淮一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相提并论,粟裕兵团南下长江作战的结局不好估量,但困难肯定大于机会,解放战争的胜利,可能要为此向后推延。

与刘邓遵照命令挺进大别山相比,粟裕提出的建议勇气可嘉、难能可贵,并且冒着干扰统帅部作战部署的风险,粟裕凭此战略眼光以及提出“小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并促进淮海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粟裕在国共内战的功绩值得大书特书。

毛泽东在粟裕的战略建议下,最终收回成命,丝毫无损毛泽东作为我军统帅和军事战略家的卓越形象,相反,这是毛泽东作为我军战无不胜军事统帅的雄才大略和过人之处。

1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