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过世也要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理?人性太过复杂,你猜不透

正能量温同学 2024-10-10 01:30:25

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微信朋友圈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每一个重要时刻。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平台上,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令人心痛的消息——亲人过世的讣告。

面对这样的内容,很多人或许会不解: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在朋友圈上公布如此沉重的消息呢?他们这一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

01、一组数据

首先,让我们从一组数据开始。

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总人口数已超过14亿,全年出生规模为902万,而死亡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1110万。

如果将这一年的死亡人口总数平均分配到365天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天大约有3万人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数字庞大而沉重,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然而,尽管每天都有如此多的人离世,但朋友圈里发布讣告的现象却并不常见。

这背后,既有文化习俗的影响——白事不宜张扬,也有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简办丧事,避免过多的社交负担。

但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朋友圈来宣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02、逼着自己接受事实

对于至亲的离世,很多人都会经历一段难以接受的心理过程。

这种滞后性,正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叫做“否认”的防御方式。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无法接受的事实时,通过歪曲现实或拒绝承认来维护内心的平衡。

因此,当一个人选择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发布在朋友圈时,他或许正在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

表面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事实,但实际上,他可能还在内心深处抗拒这个事实的发生。

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自我强迫——他逼迫自己去接受这个痛苦的现实,通过公开的方式让自己无法再逃避。

03、寻求社会支持

除了逼自己接受现实外,很多人选择发朋友圈还出于寻求社会支持的考虑。

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来自社会他人及群体的精神和物质帮助。

在亲人离世这样的重大打击面前,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达到极限,此时,来自亲友的安慰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朋友圈发布讣告,个体可以迅速获得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慰问。

这些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不仅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

正值中年的老刘,在异地他乡努力拼搏。

他一直为了子女的学费而奔波劳碌,以至于很少有时间探望年迈的母亲。

某日,母亲突发心脏病,而老刘恰巧在出差的第一天,远在异地他乡。

接到家人的电话后,他泪流满面,瘫坐在地上,悔恨与自责涌上心头。

即便他火速赶回,也已无法挽回母亲的离世。

老刘心如刀绞,只能发一张与母亲的合照,附言道:“母亲,孩子未曾及见您一面,愿您一路走好。”

得知消息的朋友们纷纷赶来安慰老徐,其中一位更是主动联系他,为他订购了回家的机票。

亲友的关怀让老刘感动不已。

慢慢地,在亲友的陪伴和开导下,老刘渐渐地走出了痛苦。

04、自我疗愈的过程

除了寻求社会支持外,发朋友圈还可能是个体进行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在心理学中,自我疗愈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修复来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面对亲人的离世,很多人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心理调适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发朋友圈,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通过发布与离世亲人相关的照片、文字等内容,个体可以回顾与逝者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

这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有助于个体逐渐接受现实、放下痛苦,并最终实现自我疗愈。

05、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你知道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吗?

庄子深陷在妻子离世的悲痛中,但众人察觉不到他的哀伤。

他手持木棍,不时敲击盆具,歌声随之而起。

惠子不解其意,疑虑重重,问及为何如此欢快地歌唱。

庄子抬眼一瞥,淡然笑道:

“生死不过是一场轮回。我的妻子并未真正离我而去,她只是以最原始的形态重新存在,等待新生。这样的转变,我为何要感到悲伤呢?”

由此可以,看出道家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当顺应自然、超脱生死。

这种思想虽然难以被所有人接受,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死的独特视角。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世时,或许也可以尝试从这种哲学思考中汲取力量。

我们可以将离世视为生命的一种形态转换而非终结;

我们可以珍惜与逝者共度的每一刻并铭记于心;

我们可以将逝者的遗愿和期望化作自己前行的动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死、接受现实并继续前行。

06、结语

人性确实太过复杂,我们无法完全猜透每个人在亲人离世时选择发朋友圈背后的心理动机。

但无论是逼自己接受现实、寻求社会支持还是进行自我疗愈,这些行为都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死大事时的真实情感和心理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质疑。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值得我们用最大的善意和尊重去对待。

0 阅读:0

正能量温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