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对中国加征关税税率从34%一路加码至245%。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表示,针对美国的单边霸凌胁迫,将对美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同时指出,“如果美方继续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但是,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面对关税“攻势”,短期内,中国有哪些应对政策?长期来看,中国将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全球贸易体系?本期南都《湾财首席观》,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为我们解码中国迎接关税风暴的底气和策略。
应对关税数字游戏
关税及金融领域有相应的政策供给 国企系统有效缓解和抵御负面影响
南都湾财社:面对美国“对等关税”,中国在短期内有哪些应对政策?是否应当对美国的服务贸易加征关税?
郑永年:中国强调自主有序的开放。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已对美国相关商品加征125%的关税,而美国不断加码,如今相关关税已超240%。但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超过60%的关税与200%、300%的关税并无本质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数字游戏。
至于服务贸易领域是否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我认为,中国不怕关税战,但也不想主动挑起关税战,一切应对举措应基于自身经济体的实际需要。
与美国相比,中国应对关税战的政策工具更为丰富。美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手段主要是关税,而中国不仅在关税方面有操作空间,在金融领域也有相应的政策供给。此外,中国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系统,这些都能有效缓解和抵御美国关税战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南都湾财社:面对美国的“脱钩”政策,中国是否可以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如单边市场开放、签订区域自贸协定等方式,重塑全球贸易体系?
郑永年:这并非未来之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许多西方评论家也已察觉到这一趋势。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任期在对华政策上没有本质区别,特朗普第二任期时情况更是有所恶化。如今,已有不少西方观察家认为,美国主导的贸易秩序正在走向衰落,而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中国一直践行多元的多边主义,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契合。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制度性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这在自由贸易中至关重要。美国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主导形成了一套规则,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如今却放弃了这面旗帜。而中国与欧盟等希望推动自由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继续扛起这面大旗,推动制度性开放。
二是自主有序开放。中国不会像以往西方自由主义倡导的那样盲目开放,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决定开放进程和领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强迫中国进行开放。
三是单边开放。单边开放是中国以行动重塑世界贸易秩序的最大变量。比如,上海进博会就是单边开放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不断推进单边开放,比如取消外资在制造业准入方面的限制,允许北上广深等地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等。同时,中国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已完成。
这些单边开放举措,很容易构建新的贸易格局和秩序。这种新秩序既保留了二战后贸易体系的部分特征,又融入了包容式多边主义的特色。二战后,美国其实长期推行排他性政策,当时将苏联等国都排挤在外。但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所有国家都开放的,即便美国、日本一开始就反对,但只要将来它们愿意,也随时可以参与进来。
如今,特朗普试图重塑自由贸易,却连盟友欧盟、日韩都难以协调好关系,更无法实现将中国排挤出去的目标,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的运行逻辑。
经济韧性与潜力
中国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在不断增加 产能过剩可通过扩大内部消费等方式应对
南都湾财社: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战,中国应对的底气有哪些?
郑永年:当下的经济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就比如,今年一季度GDP增长5.4%。这个数据,它其实是很不错的。不过,我们看待这个数据时需要全面分析。
在1月20日特朗普上任之前,很多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都预感到他会发起贸易战、关税战,于是美国公司大量囤货,中国公司大量出货,这使得去年中国对美贸易额实际上创下了新高。这一因素不仅体现在去年12月的数据中,也反映在今年1月20日之前的各项数据里。所以,今年特朗普关税正式生效后,中国对美贸易肯定会受到影响。
但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看出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执政,美国一直在与中国打贸易战,可为何去年中国对美出口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呢?这至少反映出三个趋势:
第一,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甚至可以说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相当大。
第二,尽管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任期都在推行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但从美国的进口数据来看,这一政策至少在前八年是失败的,目前也看不到成功的迹象。
第三,美国试图将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家,采取近岸外包或远岸外包的策略同样没有成功。如果这一策略奏效,中国对美出口就不会有这么多。
由此可见,特朗普此次发动的关税战虽然比过去八年更为激烈,但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有利的局面。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任期结束已是八年,这八年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尽管受到极大冲击,但往来依旧在进行,同时中国对其他地区的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在特朗普“对等关税”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媒体都认为特朗普的做法毫无章法,朝令夕改。而中国一直秉持“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理念,虽然我们并不想与美国打贸易战,但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贸易战,中国是有充分准备的。这八年来,不仅国家层面有应对策略,企业层面同样准备充分,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早就有了心理预期。而且整个社会也做好了应对准备。
从经济韧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状况远好于美国。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也就是出口美国的几千亿美元货物的市场流向问题。但对美国而言,情况更为严峻。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多是民生经济用品,属于中等技术以下的产品,美国早已不再生产这些产品,甚至丧失了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和条件。所以,特朗普推动这些商品再工业化,大概率会失败。
而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部消费、开拓海外大市场等方式来应对。中国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通过举办上海进博会等活动,向其他国家进行单边开放,促使其他国家也向中国开放市场,进而增加了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量。美国认为中国5000亿美元的商品如果不出口到美国,就会大量涌入其他国家,冲垮这些国家的市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直以来,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以白人种族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轻视中国,这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判断出现严重偏差。他们总觉得中国高度依赖美国,一旦美国与中国脱钩、打压中国,中国经济就会崩溃解体,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八年的贸易战,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具韧性、更加强大。
趋势解码
美国产业转型后 已难以重建完整制造业体系
南都湾财社:“对等关税”对全球产业链重塑有何影响?美国能否实现其“再工业化”的目标?
郑永年:从美中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因“对等关税”等因素退出某些领域,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以美国的跨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为例,若其产品(如iPhone)受关税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产品就可能成为替代品。尽管这些替代品在质量上或许存在差异,但这对美国相关公司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实际上,特朗普政府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妥协,因为让iPhone等产品完全回流美国生产并不现实,美国早已丧失了相关生产能力。
美国推行再工业化政策已有八年,但至今未取得成功。工业化一旦被去工业化取代,想要重新恢复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实现。就如同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将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等地后,从董建华先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就提出发展科创、推动工业化,但由于整个教育体系、人才结构已发生改变,实现工业化需要全面调整,困难重重。香港的问题可以通过大湾区融合发展就能轻易得到解决,但美国则无可能。
美国如今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要重回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理论上虽有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比如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可能难以找到大量工程师,而中国珠三角地区却能轻松召集大量工程师。这体现出美国在产业转型后,已难以重新建立起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美国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情况下,仍依据陈旧的经济理论(如19世纪的教科书理论)来制定政策,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就如同堂吉诃德挑战风车般盲目。所以,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美国一些依赖海外生产、销售的跨国科技巨头以及试图推动再工业化的产业会受损;而对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来说,这可能是发展相关产业、填补市场空白的机遇,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全球各经济体比拼的是谁更具经济韧性
南都湾财社:关税冲击在短期内对全球资本市场,包括中国的股市、债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全球及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如何发展?
郑永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税冲击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但当下全球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一场实力较量,比拼的是谁更具经济韧性。应将当前外部危机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利用外部压力拓展中国国内市场。
中国已从资本短缺国家转变为资本过剩国家,近年来推动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循环发展。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不仅需要国内资本的参与,也需要吸引国外资本。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潜力巨大。如果中国能通过内部改革建立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例如,若到2035年中国能达到韩国目前人均GDP(3.36万美元)的水平,这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对资本具有强大吸引力。
资本具有逐利性,只要中国能利用外部压力推动国内市场改革,化危机为机遇,不仅能完善国内资本市场,还能吸引大量西方资本进入。除非美国变成计划经济体制,否则难以控制资本流向。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华尔街对白宫的影响力巨大,资本的逐利性会促使其流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也就是中国。
统筹: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