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电脑已经很先进了,一些单位仍旧使用最差的那种?就算因为资金,那升级一下总行吧。
一方面很多的单位都是审批流程的,是需要拨款的,谁也不可能私自掏钱给自己的办公电脑升级吧!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单位有特定软件,如果相关售后服务团队没有升级软件,可能更新了软件配置,他们用的一些软件可能就不支持了,这是我猜测的原因!
沉没成本陷阱,很多单位早期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配套设备,比如银行系统曾花费数百万采购IBM小型机。这类专用设备虽已服役十年以上,但因采购合同包含长期维护条款,更换意味着前期投入彻底沉没。某市社保中心至今仍在使用Windows XP系统,只因核心业务系统开发成本高达800万且无替代方案。
蝴蝶效应恐惧,2018年某省级医院升级HIS系统导致门诊瘫痪3天的案例,至今仍是行业警示。关键业务部门对"能用不坏"的设备存在路径依赖,某区税务局的增值税发票系统仍在奔腾4电脑上运行,因新平台需重新对接二十余个外部系统。
采购机制悖论,政府单位普遍遵循"五年折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某机关2015年批量采购的联想扬天台式机,按规定需使用至2020年才能申请报废。但实际使用中往往超期服役,某教育局2012年采购的电脑至今仍有40%在岗。
兼容性黑洞,军工单位的设计软件仍在使用Visual C++ 6.0开发环境,因升级将导致数百万行代码重构。某汽车研究院的CATIA V5系统只能在特定版本显卡上运行,新硬件反而引发图形渲染错误。
沉默的多数效应,基层员工普遍存在"能用就行"的心理,某街道办事处统计显示87%的文员反对更换新电脑,担心需要重新适应系统。财务部门更倾向于保留老式针式打印机,因新型设备无法兼容已使用二十年的三联票据。
这些现象折射出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技术迭代的加速度与组织变革的惯性形成剪刀差。就像古生物进化过程中总会有活化石存在,信息化进程中也会残留技术遗迹。关键是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在稳定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又不是用来臭打游戏搞大型设计,十多年前的电脑完全没问题
搞不懂那些人怎么想的,能用为啥要去换?换出毛病了,算谁的?淘汰?啥叫淘汰,不合适的不适用的才叫淘汰,用的好好的,怎么说淘汰?出个新型号的,老的就必须换掉?钱多烧的。
电脑最差的 费用一台一万五 维护费一台 一年一万五
我2012年为单位采购的商用机还是办公室主力,办公处理速度不慢,今年全部换国产机了。其实都还能用的。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屎山代码”能改但不确定啥时候就会出现意外,因此做法都是:现在能正常使用就不进行修改。
之前我姐夫和别人合作开网店,好几十台电脑,都是买二手电脑,一台加显示屏加鼠键影响等一千都不到,一台电脑挂淘宝拼多多一二十个店铺完全够用。整个工作室除了几台老板用的比较好
本人系一所学校的文印人员。原来配的电脑是2010年的,用的是xp系统。如今新上了好几台速印机,在xp系统下均无法使用,学校这才给换了两台配置稍高一点的电脑。一台2013年的装的是win7,一台2016年的装的是win10
稳定兼容,比如WINDOWS 11它的休眠唤醒经常会假死机,很多软件不能用
单位采购个电脑只要不坏你就得一直用,管你卡不卡,而且不少软件运行环境就是老系统
因为老板抠门
资产折旧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