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两年的国产手机都在主动兼容苹果?为什么这两年的国产手机品牌纷纷选择主动兼容苹果生态,是单纯为了吸引苹果用户换机,还是通过互联互通完善自身功能以突破市场壁垒?这种集体转向的生态兼容、产品特性兼容究竟是短期战术还是长期战略,到底有啥用啊?
从小米到OPPO再到vivo,都在开始疯狂的靠近苹果,学习苹果兼容苹果生态!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步大棋。兼容生态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实现手机用户之间传送文件资料,可以更加方便的手机与手机无线互联,手机和电脑无线互联!同另外一方面,就是细思极恐了,可能是学习苹果,兼容苹果,同化苹果用户,这可能是最终想要实现的!
最开始对标苹果学习苹果的小米,不仅仅从赢得了生态的兼容,还赢得了好评,同样撬动了苹果用户买小米汽车,买小米智能家居产品,买平板,甚至买手机!2025年的第一季度成绩,小米登顶第一,苹果在中国的销量被小米、华为、OPPO和vivo超越!
从外观像苹果,再到UI设计像苹果,再到尺寸、直屏靠近苹果,再到现在OS系统开始兼容苹果,支持和苹果更好的互联传送,这本身就是一种卷,面对强大的对手,既然长时间超不过。那最好的方式就是靠近它,弥补它的短板,做它身边短缺的产品,采用迂回战术,给用户一个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体验他们的机会!
如果不靠近苹果,苹果用户可能一直只会用苹果产品!但是,苹果的全家桶产品还是有限,就是耳机电脑平板手机系列产品。如果涉及到居家的、运动的、出行的,他们就没有了。如果涉及到更好的拍照效果,更好的人像。那么也是苹果不具备的!只要苹果用户用起来国产手机的相关产品,开始接近这些用户,可以更好的互联。那么一些老顽固身边可能就会出现OPPO、vivo、小米用户,可以更好的和他们产生设备之间的互动,还能看到这些手机拍的照片,AI做的资料,瞬间传给了iPhone用户!
iPhone会不会因为这些手机的拍照好看,AI能力强,换机UI接近,设计和尺寸接近,降低换机的成本,你说会不会激发很多iPhone用户从购买他们的周边产品,再到购买一个这样的手机作为备用机,或者换机的时候会考虑这些品牌手机。我觉得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肯定对于他们是有利的!
国产手机集体兼容苹果生态的本质,是一场以生态融合为表象、用户争夺为内核的"温水煮青蛙"式战略进化。这场看似温和的生态联姻背后,暗藏着中国手机厂商对苹果生态壁垒的精准解构与多维渗透,其战略纵深远超简单的功能模仿或用户争夺。
从表层战术看,国产厂商通过AirDrop文件互传、iCloud同步适配、跨设备剪贴板共享等技术兼容,在降低苹果用户换机门槛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用户心智的"生态脱敏"。当华为平板能无缝接收iPhone文件,当小米手表可同步苹果健康数据,这种润物无声的生态渗透,正在瓦解用户对封闭系统的路径依赖。
深层次战略则指向对苹果生态短板的立体化包围。国产厂商在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IoT设备等领域的超前布局,正通过生态兼容搭建起跨品牌体验的"特洛伊木马"。当AirPods能在OPPO手机上弹出弹窗,当iPhone用户发现小米汽车的数字钥匙体验更优,这种跨生态的体验溢出效应,实则是用开放生态对封闭体系进行降维打击。
这种战略呈现出三个递进层次:首先以功能兼容突破生态壁垒,继而以场景融合重构用户体验,最终以生态反噬完成用户迁移。小米SU7与苹果生态的深度联动已显露端倪——当iPhone用户在小米汽车上获得比CarPlay更完整的智能座舱体验时,品牌忠诚度的天平已在悄然倾斜。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时代带来的变量重塑。国产厂商在AI大模型、端侧智能上的激进投入,正在创造新的生态制高点。当vivo的蓝心大模型能跨设备调度苹果产品,当华为的盘古AI实现多品牌设备协同,这种基于AI能力的生态主导权争夺,已超越传统硬件兼容的维度。
这场生态博弈的终局,或将改写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格局。中国厂商正以"兼容"为矛,刺破封闭生态的护城河;以"开放"为盾,构建万物互联的新秩序。当兼容策略从战术动作升维为生态战略,其终极目标已不是单纯争夺存量用户,而是在AIoT时代重新定义智能生态的游戏规则。这种看似温和的生态融合,实则是中国科技企业向全球产业制高点发起的最具想象力的冲锋。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骁龙首发是中美友谊长存的桥樑[笑着哭]
谷歌和苹果公司背后有几个股东是重合的,在华为系统成了竞争对手时,它们就没有必要假装是竞争关系了,联合起来绞杀华为鸿蒙系统。